籃球的戰術紛繁複雜,在百年的發展歷史中,根據規則和球員技術的變化,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變化。
擋拆無疑是其中最為古老,又最有生命力的一種。
在如今的NBA,場上遇事不決就擋拆。
李良在系統中曾經跟著約翰伍登教練學習過掩護後的戰術變化。
不過當時他的角色不是持球人,而是掩護者。
但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麼。
在日常訓練和比賽中,李良也是會召喚掩護的。
最近球隊在訓練中,就有專門練習讓李良持球,藉助掩護髮起進攻。
而和李良進行配合的掩護人是格里芬。
保羅可以和小喬丹進行配合,李良卻不太行。
除非使用技能,否則李良作為持球人和小喬丹進行掩護配合,對方只要上搶壓迫,雙人包夾,這擋拆就算完了。
李良不能自己攻,傳給小喬丹?傳給他有什麼用?
李良的擋拆掩護點都很靠外,小喬丹要接球就是在弧頂接球,拿了球一點用沒有。
只有保羅可以切入到更深的位置和小喬丹配合,給小喬丹製造空中接力的機會。
不僅因為保羅更加矮小靈活,還因為保羅的中距離威脅,讓對手患得患失。
李良更強的威脅還是來自他的三分球。
但當他和格里芬進行擋拆配合的時候,格里芬立刻發現,自己在中路擁有了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
因為李良的空間拉開能力太強了。
格里芬在選秀時的模板是卡爾馬龍,但他的發展路線似乎並沒有朝著馬龍走的意思。
比如馬龍在進攻中更像一個橄欖球的跑鋒,快攻的時候如同火車頭一般朝著前場衝去。
然後會接到來自斯托克頓的傳球,幾乎不會有多餘的運球,拿球就起步直接攻擊籃筐。
而格里芬在快攻中沒有馬龍那樣的速度,有時候他甚至會拖後,自己運球過半場,還要秀一下自己的運球技術和轉陀螺能力。
同時,格里芬在進攻中也有組織上的天賦,只不過因為保羅的存在,這點天賦多少受到了遏制。
他更多充當一個終結點,一個得分點,跟著保羅在場上繞圈圈。
當保羅不在時,當他和李良進行擋拆配合時,他才發現原來球場中路如此空曠。
一個外線炮臺在外線杵著,能不空曠嗎?
李良先是一記三分球讓凱爾特人不敢再使用聯防,接著就開始不停的給格里芬中路喂球。
格里芬在中路接球后,他的選擇就很多了。
他可以自己強殺籃下,可以分球給側翼,可以傳球吊給內線。
中路本來就是一個球隊需要嚴防死守的核心地帶。
過去的凱爾特人,防守中的一大強項就是“堵中。”
開始現在他們沒有凱文加內特了,沒有肉盾帕金斯了。
依靠亨弗里斯和巴斯怎麼可能堵得住中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