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期間,日偽政權在其佔領區內大肆搜刮銅製品,除利用商人到農村公開收買外,還按戶、按人頭強行徵收,民間積蓄的銅元、制錢,幾乎被搜刮淨盡。
蕪地區也曾一度成為日本人的佔領區,自然也難免其禍。
據史料記載,寬永二年(1625年)乙丑,水戶田町之富商佐藤新助,向島國政府請鑄寬永新錢。
後累朝鼓鑄,長達二百餘年之久,品類頗繁,不下千餘種,而且數量極大。
光背最為常見,另背有文字(背“文”、“元”字最多)星點、紀年、紀數(背“十六”較少)、紀地及波紋(當四錢)等。
初鑄寬永通寶的永字一般由“二和水”組成,稱為“二水寬永”,傳世較少。自寬永十三年至寬文初年所鑄的稱“古寬永”,特點是寶字末二三筆相連,稱“連足寶”,根據鑄時鑄地可分十多個類別,其中“志津磨大字(字形大且與外廓相連)”、“魚尾寶(寶字最末兩筆從中間向左右彎曲分開,形若魚尾)”、“長尾寬(大字且尾筆向上至寬字的最頂部)”等版別較少見。
另外,像“坂本草永(永字的左半部帶草書)”、“仙台坡寶(寶字左高右低)”、“竹田異永(永字特大,右面二筆偏低)”等版別的書體與上面幾種都各有特色。自寬文八年(1688年)後鑄造的稱“新寬永”,其特點是寶字末二三筆分開,稱“分足寶”,輪廓端正,文字較細,其版別更為複雜,除銅錢外,還有大量鐵錢。
新寬永有幾種相當稀少,如一些寬緣大型錢、奴錢(背內廓極大且與外廓相連)、小字鉛質樣錢等,還有一種背為“白鶴過海圖”的新寬永,鑄造極精,可能屬開爐錢。
從幣材上分,有金、銀、銅、鐵、鉛,銅錢又分紅銅、黃銅、青銅,而以紅銅最常見。由於製作精良,為當時我國民間所樂用,成為流入我國混用的方孔圓錢之冠。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半兩和五銖錢在島國多處出土即是明證。
到唐代,兩國交往更加密切,互派使節,而且唐朝文化對島國影響很大。歷年來出土的唐代開元通寶錢數以萬計。
而島國最早的方孔圓錢“和同開寶(王爾)”錢就是仿開元通寶錢而成,在我國也有發現。
到了宋、明兩代,兩國經濟往來更加頻繁,我國錢幣繼續大量輸往島國。
後來,島國仿鑄我國宋、明的年號錢,也用漢文,名稱一樣。
這些錢幣以及其他的島國年號錢也大批流入我國。當然,寬永通寶是最為常見的。
寬永錢遍及我國城鄉各地,東南沿海各省更是多見。
由於我國曆史年代表上找不到“寬永”這個年號,不少初學者時一頭霧水。
其實,還有不少鄰國舊古錢幣在我國流存著,像朝鮮的“常平通寶”、越南的“景興通寶(巨寶)”等不斷髮現。
正是這些錢幣的存在,反映著我國古老文化對歷史文化所起到的具大作用,併成為中日兩國以及其他鄰國友好往來的歷史實物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