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一愣,旋即反應過來,張紹這小豎子,是在拐彎抹角罵自己丑陋呢!這是王粲一生的痛點,他年少時就因為短小總被人輕視,虧得老師蔡邕捧他,後來到了荊州,又因為面陋矮胖而錯過了劉表的招婿,王粲視此為奇恥大辱。
王粲才高而性躁,投入曹操麾下後許多急切的表現,都讓幕府同事不太喜歡他。此言一出,眾人一時竊笑不已,尤其是王粲的師兄阮瑀最是開心,大家更覺得張紹聰明瞭。
打人打臉,罵人揭短,王粲頓時滿面漲紅,但要與張紹這童子對罵吧,太損名士風度,王粲也只好冷哼一聲,別過臉去,假裝自己雅量高,不和小孩子計較。
而另一人也對張紹頗有敵意,這便是剛獲封亭侯的蔡瑁,他討厭張紹,完全是因為畏懼張飛。
此事還得從去年講起,蔡瑁雖然一直對劉備懷有敵意,但荊州還仰賴他守衛北境,故一直隱而未發。直到去年劉表病篤,劉備開始暗中與劉琦聯手,已決定扶持劉琮、投降曹操的蔡瑁這才萌生殺心。
他與蒯越密謀,準備在劉備到襄陽赴宴時動手除掉這老革,不料計劃卻被劉表的同鄉、山陽士人伊籍偵得,悄悄告知劉備,讓劉玄德找了個藉口提前離開襄陽。
事後,劉備倒是以大局為重,沒立刻與蔡瑁算帳,只是自此之後再進襄陽,必有趙雲護衛。而一向忠於劉備的張飛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不止一次在飲酒後公開表示,早晚有一天要弄死蔡瑁和蒯越。
張飛說到做到,之後半年,他真的以“防備曹賊間諜”為由,將蔡家往來南陽和襄陽的商隊統統查抄,與蔡瑁自此結下了仇。
原本蔡瑁是不怎麼怕張飛的,他畢竟已投降了曹操,而劉備則兵敗如山倒,眼看就要覆滅。
可現在忽然驚聞被曹操視為家人的夏侯氏,居然和張飛結姻,而曹操話語裡,對張紹這個小俘虜居然頗為喜愛。這讓蔡瑁擔心,曹丞相莫非是想以張紹為餌,來爭取劉備身死後,張飛的投降?
若真如此,那蔡瑁便要跟那勇夫同處一室,想起張飛要殺自己的豪言,蔡瑁便有些懼怕,恨屋及烏,他盯著張紹,陰陽怪氣地評價道:“諸君都以為此子日後不俗?我看不然,少時了了者,大未必佳啊。”
都不需要張紹噴他,卻見曹操聽聞此言,臉色頓時就垮下來了,指著蔡瑁道:“德珪失言!罰酒!張紹,給蔡侯滿上!”
這句“蔡侯”令蔡瑁惶恐驚愕,差點就避席而出,給曹操跪下了,他完全不知道自己說錯了什麼話。
宿衛在旁的夏侯霸卻在心中樂不可支,這蔡瑁雖說與曹丞相是少時好友,但畢竟分開太久了,連曹操家目前正好有兩位“少時了了”的孩子都不知道!
如果說曹丕、曹植少年時的表現是“奇童”,那何晏可稱“聖童”,至於曹衝,則是真正的“神童”。
所以曹操才立刻護犢,一點不給蔡瑁面子。
眼下,張紹得了曹操撐腰後,就走過去給蔡瑁倒酒,滿得幾乎要溢位來,並看著他誠惶誠恐地喝下去。
張紹倒是不想在口舌上和蔡瑁多做糾纏,受演義影響,他總覺得,什麼蔡瑁、張允遲早會在曹操中反間計後被砍掉腦袋,嗨,自己和一個死人計較什麼呢?
而另一個對“張飛降曹”心懷忌憚的人,就比蔡瑁高明多了,蒯越待旁人先評價,而他直到最後,才盯著張紹道:“是兒確實聰明,且言辭犀利,讓我想起了一個人。”說罷看了下首的王粲一眼。
王粲明白了蒯越的意圖,立刻接話道:“蒯侯想到了誰?”
蒯越笑道:“當然是昔日名滿天下的奇童,孔融,孔文舉了!”
孔融?此言一出,徐庶、夏侯霸心中頓生寒意!
他們是知道,曹操有多恨孔融的。原來孔融少年聰慧、且擅長言辭機辯,家世也好,海內英俊皆信服之。孔融丟掉北海郡後,去許都投靠漢廷,曹操敬他名氣大,遂授予九卿高位。
孔融最初還能與曹操相容,但自打曹操平定河北後,孔融就認定曹操有“不臣之心”,他自詡為朝廷忠良,遂屢屢與曹操為難。諸如編造“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的段子來嘲諷曹丕納甄氏,又抨擊曹操北征烏桓勞民傷財,書信裡盡是侮慢之辭。
到了今年,孔融更是變本加厲,言語越發偏激,曹操深恨已久。眼看南征在即,而孔融已經成為後方反曹派的領袖,於是遂以“意圖謀反、不孝父母”等罪名,將孔融殺了,並株連滿門。
如今蒯越將張紹比作少時的孔融,看似誇獎,實則是在引發曹操的忌憚和殺心啊!
蒯越用心之歹毒,這哪是“狐偃”啊,都趕上他祖宗蒯徹了。
曹操聽聞蒯越之言後,也不說話了,只輕捋長髯,眯著眼凝視張紹,也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而廳堂中眾賓客,頓時不敢言語,氣氛一時凝滯住了。
蒯越這話可不好接,以夏侯霸的智慧根本想不到該如何回應,只能求助地望向徐庶。
而徐庶正思索著,要怎樣幫身處險境的張紹脫困時,張紹自己倒是先反應過來了。
要是在過去,乍一聽人拿他和孔融比,張紹肯定以為是好話呢。誰讓後世父母總教孩子要“孔融讓梨”來著,顯得這個人頗為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