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 發展

直到後來,袁熙終於發現,這種事情想太多也沒有意義了,每個人心裡都有陰暗面,自己並不是聖人,何必為此而苦惱?

於是他終究是將這些過往放於腦後,至於吳夫人那邊,袁熙覺得自己沒有必要再去解釋什麼,路是孫權自己選的,和天下百姓相比,他的性命也不會更加高貴,數十萬人因為孫權而死,沒有理由百姓死得,孫權死不得。對於自己的子嗣,袁熙也是如此看法,沒有能力和心境,即使給他們封王封侯,他們也擔不住,那還不如讓他們在普通的位置上孤獨終老就好。

對此袁熙想的很開,如何安置自己的子嗣們,其實袁熙考量了華夏數千年的歷史,發現其中最有可取之處的,反而是宋朝。

宋朝封王有十二等,最上為親王正一品,其次嗣王,親王郡王國公都是從一品,然後依次往下,直到最後開國男,正五品。

看著品級不低,其實只彰顯地位,沒有實際利益,連食邑都是虛的,只有破例單獨封賞的實封實邑才能拿到錢,所以宋朝王爺普遍都很窮。

而且宋朝皇嗣升級非常困難,不僅要熬時間資歷,還要有從政實績,好幾年升不上一級是常態,而且越往上越困難,畢竟位置高了,立功的機會也更難了。

所以很多皇子嗣終其一生,也只能在四五等上蹭蹬不起,進入前兩等的鳳毛麟角,一朝一代也出現不了幾個。

相反掉等卻是非常容易,比如宋太宗長子趙元佐就因事從楚王被直接貶為庶人,所以宋朝皇嗣普遍做事相對其他朝代要收斂得多。

宋朝確實有很多缺點,打仗不行,稅賦很高,苛捐雜稅遠高於正稅,舉半個天下之力養一個開封,下層人民過得並不好,但袁熙也不得不承認,宋朝在某些前人沒有涉及的領域,多少也做出了些改良的嘗試。

比如改革科舉,比如限制子嗣封王,都有可取之處,如今的晉國改革方向和經濟現狀,其實有很多方面,是和宋朝有些相似的。

這不是袁熙刻意為之,而是人類社會商業和手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推動社會變革所帶來必然結果。

畢竟所謂資本主義萌芽也不過是個稱呼,其本質是封建社會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上層社會生產關係進行的一系列改良和變化而已,換個類似諸如華夏特色生產萌芽之類的稱呼,其實也是一樣的。

晉國現在的內憂外患,其實已經並不複雜了,外患就是柯比能死後,在北部草原留下的權力真空。

中鮮卑雖然成了一盤散沙,但上百個大小部族,上百萬人體量,註定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其漏一小半到關內,也是個不小的麻煩。

對此袁熙採取了雙管齊下的做法,一方面是利用東西鮮卑中的勢力,對中鮮卑的部族進行吞併整合,另外一方面為防止鮮卑出現第二個柯比能,在鮮卑諸部族中尋找親近晉國的勢力盡心培植,打壓分化其他勢力。

目前來看,袁熙算是比較成功的滲透到了東鮮卑的幾個部族中,這也是他今後的重點攻略所在,畢竟大鮮卑山的鐵礦,是袁熙勢在必得的。

而步度根那邊的西鮮卑,袁熙則採用的是腐化麻痺的策略,步度根不是一點野心也沒有,作為檀石槐的後人,在鮮卑中也有一定號召力,所以袁熙採用的辦法,就是輸送糖衣炮彈,磨滅步度根的志向。

只要再拖幾十年,袁熙便有能力在幽並地區建立起更加立體有效的防禦體系,到時候即使鮮卑再度整合起來,晉國也能輕鬆應對。

為了做到這一點,晉國便要解決內憂的問題,即突破生產力瓶頸。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多個方面層次的科學技術上進行突破,同時還能將這些技術應用轉化到現實中,以改善晉國內部的生產方式和基建水平。

對此袁熙的想法很明確,以燃料改進為綱,用煤炭資源取代木柴資源,而保護樹木資源的同時,也能保護森林和河流水資源。

大量砍伐森林,也會破壞河流資源,導致這個時代豐富的水系資源在數百年內枯竭,而如果能夠將這些水資源進行可利用的保護性發展,晉國便能構築出配套的水路體系,從而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大大提高生產運輸效率。

窗外傳來爆竹聲聲,袁熙放下手中的筆,起身走出門去,新的一年到來了。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