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武漢能否堅守,就看廣州能否守住。
這個時候,日軍第3師團和第6師團於10月17日攻佔田家鎮要塞,雖然比歷史上晚了十幾天,但田家鎮要塞的丟失,也讓富池口要塞和半壁山守要塞成了雞肋。
本來江南兩個要塞就是為了田家鎮要塞而存在的。
在贛北,得到派遣軍司令部一個師團的加強後,岡村寧次又開始新的攻勢,以兩個師團的兵力沿著瑞武路進攻。
而54軍在雞籠山大捷後第三天就被調到通山縣休整,補充新兵等。
接手富池口要塞防務的事98軍,但在日軍進攻後,不到三天就丟失了要塞。
10月20日,日軍攻佔了富池口要塞;
10月21日,日軍攻佔了半壁山要塞。
而此時廣東方面,日軍也攻佔了廣州。
廣州的失守,也讓武漢方面放棄了武漢的防守,開始準備撤離武漢。
10月底,中國軍隊便陸續撤離武漢,而隨著日軍全面佔領武漢三鎮後,武漢會戰也宣佈結束。
。。。。。。
通山縣城,隨著日軍相繼佔領陽新、大冶、武昌後,這裡就成了對抗日軍的前沿。
由於雞籠山的戰敗,日軍也沒有攻佔岳陽,所佔領的地區也不過武漢周邊。
不是日軍不想進攻,而是損失太大,第6、第106師團和波田支隊接連遭到重創,其他各部皆有損失,日軍第11軍目前的兵力有些不足,只能選擇鞏固已經佔領的城鎮,暫時沒有展開新的大規模進攻的能力。
況且此時在武漢周邊,中國軍隊依然有90多個師的兵力,也讓日軍有些忌憚。
武漢會戰,看似中國軍隊丟失了重鎮武漢,但主力卻儲存了下來;日本則是因為戰線過長,反倒是陷入了比較尷尬的境地。
此次會戰,中日雙方的死傷都不小,短時間也都無力進攻,於是就相繼進入了舔傷口的時間。
雖然日軍已經逼近通山,但54軍依然駐紮在崇陽、通山等地。
不過在武漢會戰結束後,54師的編制作了不小的調整。
18師被調到湘西,劃歸第18軍編制。
同時第18軍第50師以及第8軍40師劃給了54軍。
50師本就是土木系的部隊,屬於土木系兼併的地方部隊,但第40師卻是原稅警總團餘部改編而成,屬於第三戰區,並不是第九戰區的部隊。
為了要到這個師,陳成又給顧祝同補了一個師,對方這才同意放的。
而且冷傑的54旅也沒跟著18師走,而是留在了54軍第40師,據說是霍揆章強行留下來的。
冷傑也不知道為什麼陳成會把40師要過來,但他回到40師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這裡熟人很多。
雖然大多中高階軍官都投奔孫立人去了,但那些普通稅警總團的官兵還在。
而冷傑則是擔任第40師120旅上校旅長一職,這是他在朱婆山陣地以及雞籠山大捷的功勞所得,而且還得了塊勳章。
至於這40師的師長,則是以14師原副師長闕漢蹇擔任。
120旅下轄2個步兵團,分別是239團和240團,冷傑兼任239團團長,陳偉擔任240團團長,併兼任120旅副旅長。
張勇擔任239團副團長、劉鑫擔任240團副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