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縫下面瀉出窄窄一線燈光,門內卻無人回應。過了很久,門突然開了,屋內的燈光豁然傾瀉而出,讓身處黑暗中的季曉鷗頗不習慣,閉上眼睛才能適應突然到來的光明。
門內站著一個架著雙柺的女人,頭髮散亂,逆著光線顯出瘦弱的輪廓。
“您好,趙姨託我來的。”季曉鷗說。
女人點點頭,架著拐在前面帶路。她的雙腿自髖部起似全無力氣,幾乎是拖在地面行走。季曉鷗看著她慢慢挪到床邊,將雙柺倚在床頭,慢慢坐下,又捂著胸口喘息半天,這才抬起頭,有氣無力地笑笑:“這麼晚了,還要麻煩你過來。”
來到室內略為明亮的光線下,女人憔悴枯乾的容顏令人吃驚,她的脊背已經佝僂,兩片嶙峋的肩胛高高聳起,鬢髮花白,完全看不出真實的年齡。再交談幾句,細心的季曉鷗發現,她說話時會向對方稍稍側過頭,視線漂移不定,似乎視力也有問題。
季曉鷗偷眼打量一下四周,極其袖珍的一室一廳,加上廚房衛生間大概也就二十平米的使用面積。腳下的白色地磚早已碎裂多處,牆壁舊得辨不出原來的顏色。寥寥幾件傢俱,質地顏色一看就是由不同年代的舊傢俱拼湊起來的,除了臥室一臺小電視,屋內基本上看不到其他電器。因為通風不好,室內瀰漫著一股散不盡的難聞味道,那是家中有久病之人才會產生的氣味。
季曉鷗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周圍簡陋鄙舊的家居陳設,還是超出了她的生活經驗,讓她感覺觸目驚心。
她來這裡,是受奶奶生前的一名教友所託,看望一名生病的老姐妹。這位教友趙姨因為突然中風半身不遂,才找到季曉鷗替代。
趙姨告訴季曉鷗,這位老姐妹和她曾同在一家工廠工作,因為單位效益不好,同一年失業下崗。原來還能靠四處打零工賺取一點兒補貼,幾年前卻不幸生了重病,完全失去勞動能力,如今只能靠每月四百多的低保維持最低的生活水準。
季曉鷗揹包裡裝的,就是教友們自發捐助的舊衣物、舊床單、舊毛巾……當她把這些七八成新的東西用力填進揹包時,心中十分不以為然,覺得太寒磣了,換了她絕對拿不出手。此刻才知道,即使寒磣,這些舊物也是這個家庭急需的生活必備品。
她把東西一樣樣掏出來,女人坐在床邊,看著她,臉上一直掛著一個微笑。但這個微笑,僅僅是個微笑而已,許久不見臉上的表情肌有任何改變,讓人只覺詭異,看不出任何歡愉的痕跡。季曉鷗一時間幾乎忘記了禮貌,呆呆盯著那張被歲月和疾病摧殘過的臉,心裡一陣陣酸楚。
女人並未察覺到她的注視,將床邊一個小搪瓷盆挪到她面前:“閨女,你吃吧。”
搪瓷盆原來大概是白色的,現在如同許久不洗的毛巾,變成一種曖昧不潔的黃色,盆邊膩著一圈汙漬。盆中有蘋果、梨,還有橘子,但沒有一個保留著完整形狀,或多或少都被刀削去一部分。
季曉鷗對著那堆奇形怪狀的東西愕然半晌,終於明白過來,這大概就是農貿市場每天下午當作垃圾處理的爛水果,一塊錢一大塑膠袋。
出於禮貌她小心拈起一瓣橘子,放在手心裡攥著,卻無法克服心理障礙放進嘴裡去。季曉鷗想起家中餐桌上的水晶果盤,上面堆放著整盤紫紅大櫻桃——那是父親的病人送的,一百二一公斤的進口車厘子。
坐在回程的公交車上,季曉鷗忍不住落了淚。受奶奶的影響,她自小養成樂善好施的性子,尤其見不得別人受苦。平日讀過再多介紹低收入人群生活狀況的報道,都抵不上此番親身經歷帶來的心理衝擊。
她想打聽更多的細節,趙姨在電話裡嘆息一聲:“那場病啊,實在是造孽,病好了,可是後遺症厲害啊,叫什麼骨壞死來著?”
季曉鷗的父母都是醫生,基本的醫學常識她還有,回憶一下女人的症狀,她試探地問:“股骨壞死?”
“對對,就是這個詞兒。”
“不能做手術嗎?”
“唉……哪兒來的錢啊閨女?我們這些提前退休的,還不到拿退休金的年紀,也沒人給交三險一金,有病只能死扛了。大夥兒生活都不寬裕,能幫到她的地方,也不多。”
季曉鷗沉默片刻,輕聲問了另一個問題:“她沒有家人嗎?”。
“離婚很久了。”趙姨說,“只有兒子跟著她,還在上學,大學生,正是花錢的時候。”
那天晚上季曉鷗沒有睡好,眼前揮之不去的,一直是那個女人近似麻木的微笑。說起來股骨壞死在現代醫學裡也算是疑難病症之一,骨壞死造成的傷害不可逆轉。晚期患者只能依靠柺杖和輪椅活動,失去生命活力的股骨則會像脆弱的石膏一樣持續塌陷,直到患者死去。那種麻木,也許就是對生命無常的屈服。
季曉鷗無法想象一個孤獨的骨壞死患者,明知生命在一天天走向最後的結局,該如何度過她剩餘的時光?是否每天都倚在床頭,沒有表情,沒有希望,靜靜等待黑暗吞沒房間裡最後一絲光亮?
輾轉很久,最後她爬起來,在自己的部落格裡寫下今天的見聞。季曉鷗的部落格名叫“無處告別”,這個部落格專欄她已經開了三年多,因為文字輕俏活潑,粉絲眾多,在網上很有點兒名氣。
她平日鍵盤寫字很快,今天的博文卻更新得異常艱澀。幾千字的正文花去她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在博文的最後,她字斟句酌輸入一段文字。
我一直以為上帝知道一切事實,但現實卻是祂不知道這樣描述的事實。我從沒有像今天一樣,渴望生活在一個人人都有生存保障的地方,沒有對飢餓的恐懼,沒有無錢治療疾病的無奈,擦肩而過的每一個路人,心中都有足夠的安全感,臉上擁有發自內心的從容與微笑。
後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不管再做什麼,某個不經意的瞬間,季曉鷗總會想起那個女人,想起她臉上那個苦澀的笑容。甚至在午夜夢迴的瞬間,那縷苦澀都緊緊纏繞著她,揮之不去。
季曉鷗知道這是自己最大的弱點,從小被長輩保護得太好,以致她的心臟過於柔軟敏感,只能接受陽光正面的童話和假象,卻經不得一點兒真相和現實的衝擊。幾年前她曾嘗試過每週去民間收養棄嬰的機構做義工,但面對生命中悲慘殘酷的一面,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嚴重不足,只做了半年便有了憂鬱症的先兆,只好無奈退出了。此事一直是她心中抹不掉的愧疚,每次想起那些童真的小臉,她都覺得應該再做些什麼事,才能彌補自己半路逃脫的遺憾。
趁著一個預約客人比較少的上午,季曉鷗先去商場買了一床蠶絲被和其他生活用品,憑著記憶又摸回那晚去過的地方。
她沒有提前打招呼,女人來給她開門的時候,臉上明顯有吃驚的痕跡,隨後換上感激的微笑。不過這一次,或許是在白日的光線裡看得清楚,那麻木的笑容背後,若隱若現的分明是隱藏的絕望。
女人的話不多,因為她每說出一個長句子,都要按著胸口氣喘很久。不過摩挲著那床嶄新的蠶絲被,她乾枯的眼睛彷彿一下亮起來,一口氣說了一堆話:“兒子從學校回來,一直說要床新被子,原先給他絮的那床太厚了,小孩兒火力壯,學校的暖氣也太熱,我正愁著呢,這下好了,閨女,謝謝你!”
提起兒子,她明顯興奮起來,蠟黃的臉奇蹟般染上一層光暈,晦暗的氣色去除大半。季曉鷗的目光掃過床上那張棉絮板結、充滿汙跡的舊棉被,一時沒有作聲,只在心裡暗暗鄙視了一下,二十歲的大小夥子了,不為家裡分憂,反而張嘴要東西,分明是個不懂事的孩子。
女人沒有留意到她表情中的細微變化,而是從枕頭下摸出一個塑膠鏡框,舉到她眼前:“你看,這是我兒子。”
那是一張單人的彩照,照片中是一個十二三歲的少年,白襯衣藍褲子,站在一片花圃前,人離鏡頭有點兒遠,眉目看得不是那麼清楚,卻能給人清新的感覺,那是一個眉清目秀的孩子。
女人說:“我這輩子,命特別背,上山下鄉、下崗,什麼倒黴事兒都趕上了……”
季曉鷗耳朵裡聽著她在說話,可眼望著照片完全走神了。她覺得那少年的眉眼有些熟悉,驀然想起一個人,但又不能相信世界上真的會有這樣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