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百六十六章:風水寶地

那次民變因為太小的緣故,並沒有被載入史冊,就連地方縣誌都沒有記錄。說是民變,實際上只是一場官民衝突,衝突起因於一片風水寶地,那片地是生財之地,屬於謝家莊和馬家莊的交界處。當年最早是有馬家莊的,而沒有謝家莊,後來就是因為那塊風水寶地,有人才遷移到附近,又建立了謝家莊。

尉遲然問:“你是說,建立謝家莊的人就是衝著那塊生財之地去的?”

“沒錯,就是那樣,這件事也是有據可查的,馬家莊的人並不是異道人士,當年他們並不知道那是生財之地,反而將其荒廢在那,也沒人打理,後來謝家莊的創立者到了那裡,想要在那裡興建房屋,卻被馬家莊的人拒絕,拒絕的理由是,他們不姓馬,是姓謝的,除非他們隨了馬姓,否則別想在此處立足。”年成凱說著又倒上一杯茶,“謝家人當然不肯,但他們也不想讓馬家莊的人知道那個秘密,於是,他們只能挪了地方,在距離生財之地對岸的地方建立了謝家莊,可幾十年間,謝家與馬家之間一直在商討那塊地的事情,馬家因此起疑,後來找了高人來看,發現那是生財之地,而且在整個冀省只有那麼一塊風水寶地。”

馬家得知此事之後,知道了謝家的用意,立即在此地興建房屋,而且直接將祠堂挪到此處,希望能興旺整個馬家家族。因為那塊地方按照地界,只有一半屬於馬家,但馬家因為收買了當時的官府,所以官府批准馬家全佔了,後來的謝家也無可奈何。

明朝滅亡之後,到了清朝初年,馬家莊那是當地最興旺的一個莊子,說是鎮也不過分,過往的商販都要到那走一遭,這讓馬家莊變得無比的繁榮,不過當地的官府也因此盯上了馬家,希望馬家繳納重稅。實際上這也是合情合理的,你原本一個莊子也不是做買賣的,但又做了買賣,自然應該繳稅,但馬家卻抗拒,仗著當時莊子人多,人數竟然多過了當地官府的兵甲,加上又向上層疏通了的原因,此事只能一直擱置在那。

此時,謝家出面,向當地衙門仇恨馬家的地方官獻上一計,說出了那塊地的事情,還說地是當時前朝所批,而且還是因為賄賂得來的,實則馬家只能佔一半。地方官立即派人去測量,這一測量發現謝家所說果然屬實,緊接著就直接讓馬家將地讓出一半來。

那塊地已經修建了祠堂,這祠堂哪兒是說拆就能拆的?因此馬家當然是抗拒的,拆了祠堂那和刨了祖墳的性質差不多,所以,馬家自然是帶人抗拒了。

清初時期,清廷為了鞏固統治,擔心明朝的遺老遺少造反,所以,對前朝事物一向很警惕,所以,此事被地方官員奏報上去後,特別提到了那塊地界在明朝時期發生的事情,加上馬家莊抗稅之事,最終清廷出兵,直接將馬家莊給剿了。原本勝券在握的謝家卻根本不知道,當時的馬家莊內住著一群異道人士,而這群異道人士齊聚在此處是為了別事而來,他們完全沒想到清廷會出兵,誤會產生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再加上從他們所住的地方搜出了大量的兵器,便認定這些異道人士與馬家莊的人勾結要造反,一場惡戰之後,清兵雖然死傷慘重,但因為兵力佔優勢的原因,最終屠了整個馬家莊,那群異道人士也全軍覆沒。

異道當時詳查之後,發現整件事的起因都是因為謝家人要佔據那塊風水寶地,而謝家人原本竟然也是異道一脈,因此將其列為異道叛徒的行列,派出城隍去剿。

實際上的謝家當時只有十二口人,其餘謝家莊的人都是後來遷移過來的,都不姓謝,所以,異道城隍針對的也只是那十二口人。

年成凱長嘆一口氣:“想必你也知道,異道城隍是不講情面的,不管男女老少,只要得令就得格殺勿論,所以,他們連謝家年幼的孩子都沒有放過,全數殺死,然後棄屍荒野。”

尉遲然納悶:“萬一謝家有人活下來呢?”

年成凱搖頭道:“絕對不可能,城隍出手是不會留活口的,再者說了,我查閱了當年的資料,所殺之人的姓名年齡都記得清清楚楚,我也翻閱了當地衙門留下來的案卷,案卷之中記錄的死亡人數姓名等等,都與異道城隍錄記載的完全相同,最關鍵的在於,謝家的親人,也是異道中人後來去收屍的時候,也確認了謝家沒有任何人活下來。”

尉遲然道:“也許冀省的謝家與津門的謝家並不是一家呢?”

“不,是一家,”年成凱肯定道,“我為何會這麼說呢?首先謝家人一直自稱自己是來自冀省的謝家莊,這是其一。其二,他們幾乎每年都會回去祭祖,而且謝家還直接買下了那塊生財之地,但什麼都沒有做,也不允許其他人租用,所以,這中間出現了一段空白期。”

尉遲然問:“你是說,後來的謝家人是怎麼回事?他們是從哪兒來的?又是什麼人?這些事沒人知道。”

年成凱道:“謝家人來津門的時候,就是以江南鹽商的身份來的,來的時候做事出奇的順利,買賣也是蒸蒸日上,但那段歷史好像被塵封了一般,我查了很久都沒有查到,所以,我轉了調查方向,民國建立後,資料可以偽造,但有些東西是偽造不了的。”

尉遲然立即問:“是什麼?”

年成凱道:“清廷的內典。”

尉遲然納悶:“內典是什麼東西?”

年成凱道:“就是內務府的典記。”

內務府是清朝才有的機構,上下人數多達三千人,是當時清廷最大的職能部門。主要管理皇家事務,如皇家的日膳、服飾、禮儀、工程,還把持鹽政、收受貢品等等,共有七司三院。而內務府的典記指的是日常的記錄。

清廷的皇帝,只要去津門,肯定會召見八大家,而八大家之首的謝家自然排在第一,被召見的謝家肯定會留下詳細的記錄,例如家裡有多少人,來自何處,祖籍何處,做過什麼,經營專案等等,這些不能瞞報,是要殺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