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楚水,歷來都是悽苦的地方。
沒有秦淮樓閣的美女,缺少煙柳畫橋的浪漫,更別提蘇湖的富足,亭臺樓閣、白堤春柳這些,簡直像是在做夢。
不過山高水深,自然風光到是很優美。
在朝堂官員的眼中,這是萬年不變的窮鄉僻壤。
出潼關,走川西,入劍南。
當年,小小年紀的南安王爺,老皇帝的五皇子—殷墨,便是經過長途跋涉,從富貴鄉來到了這個地方。
而他的母妃,便是當年大梁的金晟公主,如今殷宮中的靜妃。
與其說是封邑,實際上明眼人都知道,這是發配!
就這個待遇,還是礙著他母親“前朝公主”的身份,一些舊臣部將,如今還在朝堂上殘存。
至於這幾個小嘍囉,老皇帝當然也不怕。
他怕的是言官之筆,和百年之後的累世名聲。
面對朝臣世人,老皇帝既想展現他仁慈寬厚的心胸,又實在心有戒備。
因此早早地分離了這對母子,並且下令:南安王若無詔,永世不得回殷。
十幾年過去,當年幼小的南安王已經長大成人,巴郡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條,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都是尋常景象。
在當地,百姓都說南安王爺,是個地地道道的“賢王”。
往上忠君愛主,往下關懷臣屬和百姓。
王府面朝南邊,依照著山勢建成,飛簷反宇,廊腰縵回,青瓦粉牆,梁、柱、欄等都用朱漆刷得新亮。
加上獨特的防潮設施,高高低低錯落成一片,遠遠看去,既宏偉壯觀,又鱗次協調。
在殷紅朱門的兩面,各題著一行字,分別是:
“曠懷世井非周賜,門第詩書自漢韻。”
大門後院有一條花街小巷,平日裡十分熱鬧。
附近居住的人們,若誰剛打了新鮮的魚肉,地裡頭出了時新蔬菜……都在這裡吆喝叫賣。
久而久之,對於尋常人來說,這兒便成為了一塊物阜民豐的寶地。
在王府的東北角落,矗立著一幢樓閣,隱沒在茂林修竹中,四周風景宜人。
這是南安王年少時,讀書的地方。
地方偏僻,人跡罕至,負責打掃伺候的下人,都是在王爺身邊的忠僕。
站在樓閣的最底端,抬頭望去,在鎏金牌匾上,用徽墨題了三個字—紫徽閣。
字跡筆走龍蛇,遒勁霸道。
紫徽閣上。
沿著寬大的樓階拾級而上,梯口盡頭,便是一條狹長的甬道,走過去是一面風亭,亭中央擺了一整套楠木桌案。
桌案上的香爐暗香盈盈,各色瓜果吃食,一應俱全,琴箏樂器玩樂,時常有人更換擦拭。
一旁設有寬大的美人榻,皆用細絲軟墊鋪作好了。
再往前走幾步,是一間二進二出的閨房,閨房內陳設簡單,東西不多,卻樣樣都是精品。
床帷邊的勾子上,還綴了兩顆璀璨的夜明珠,每顆都有握拳大小。
在床榻之上,臥躺著一個女子。
她的肩背裸露在外,原本嫩白的面板上,卻傷痕累累,血色模糊地一片。
或是因為疼痛,哪羸弱的身軀時不時地抽動,提示著她殘存的生命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