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05. 放鷹臺小學

上午11點左右,經過2個多小時的步行,蔣夢言終於到達了放鷹臺公社的街面。他來到父親蔣和順工作的供銷社雜貨門市前,高亢的童聲喊出:“老爸!我來了!爸爸!我來了!”

數聲過後,既不見人影,也不見回答。

蔣和順一定是帶顧客去到門店後院陶瓷貨場去選貨去了。蔣夢言當然不急,他敞開用二哥的舊衣服改成的的外套,用手背抹了抹額頭的細汗,大馬金刀的坐在門市門邊放著的一個厚實的陶土罈子上。

剛剛坐下,蔣和順就從後院來了,他見到自己的小兒子,又驚又喜:“老七,是你來了!哪個帶你來的?”

“是我自己來的。我自己從罈子口走來的!”

“啊!你一個人來的?你才六歲,你好大的膽子!”說著,就走向前來,一把將兒子抱了起來。

“這有什麼,這條路我跟著哥哥姐姐們走過幾回了。”

“那你媽媽知不知道你出來呀?”

“我跟同年姆媽說了的。”

“同年姆媽咋沒有攔下你!”

“攔了,我跑的快,被我跑掉了。”

“誒!你這個虎氣兒子!”說著就勢舉起巴掌,輕輕在清河的屁股上打了幾下。目字方框臉上鄒紋舒展,滿滿的寫著疼愛。

“同年姆媽”姓名不詳,是罈子口老鎮上一位中醫的妻子。因為與母親同年出生,兩人感情十分要好,為了讓兩家人的關係更親近些,母親就讓自己的子女喊她“同年姆媽”。

蔣和順負責的雜貨店所經營的商品,無非是些鍋碗瓢盆、罈罈罐罐。這個年代裡,這些東西是老百姓最離不開的生活用品。所以,這個雜貨門市是供銷社最為忙碌的門市。

蔣和順來自河南上蔡縣朱裡鎮的一戶富農家庭。祖祖輩輩都是農民。但到蔣順和這裡,卻死活不甘心種地了。他用兩塊大洋做本錢,挑一幅籮筐,當起了走街串戶的貨郎。流動經商了幾年,竟然從河南走到了湖北,定居在罈子口的老鎮上。

後來解放了,公私合營,他就成了國營供銷社的職工。再由於工作調動,他便在放鷹臺公社供銷社工作。妻子兒女一大家子,此時卻仍然留在罈子口的老鎮上。

通江口縣位居古云夢澤一隅,境內有數處古文化遺址,文化底蘊深厚。其中最為有名遺址的是以楚章華臺為主的放鷹臺遺址群。放鷹臺公社,就是由分佈在放鷹臺遺址群周圍的新泰、燕嶺、彭場、放鷹臺四個生產大隊所組成的。

放鷹臺公社有一條規模不大的街面。供銷社的二十多間門面分立於街道的兩邊,形成了放鷹臺的核心街段。供銷社的西面,依次是一家制作和售賣麵食的飲食店、一家收購牲豬、屠宰加售賣豬肉的食品站、一家東荊河河道管理站、一間理髮店和一家集體所有制的縫紉店等。

離中心街區較遠處的東面還有三家單位,一為放鷹臺公社革命委員會。二為放鷹臺公社糧管所,三為放鷹臺公社棉花采購站。從街頭到街尾不過百來米長。看起來簡陋寒酸。但在當時,卻是這十里八鄉唯一集鎮,是毋庸置疑的區域性政治文化中心。

在東街面稍靠後的位置,有一個凹進二、三十米的空場,空場東邊是一排破舊的磚瓦房。外牆面沒有抹灰,青灰色的磚塊和灰白色的磚縫暴露著,有的磚塊已經開始風化剝落,粉化嚴重。遠遠看去,就是一排年久失修的倉房。這就是蔣夢言啟蒙讀書的地方——放鷹臺小學。

蔣和順手牽著一米出頭的蔣夢言來到小學,他將蔣夢言推到了一位聞聲迎出教室的,年輕的、白淨的、扎著兩條麻花短辨的女教師面前,用謙卑的口吻說:“趙老師,這是我家老七,他叫蔣夢言,六歲半了,在家實在玩不住了,求你收他讀書吧!”

哎,這與上一世的劇本不同呀!

上一世蔣夢言啟蒙讀書,是在八歲上。這一世提前了一年半,所以,上一世的啟蒙老師是說不好普通話的彭老師,這一世換人了,是這一位從省城下鄉而來的知青趙老師。

“那不行!六歲半,這孩子太小了。”老師的漢口方言講的嬌俏清爽,十分好聽。

“再說,現在已經五月了,一年級的課程都快上完了,他跟不上的”。

“趙老師,我家這孩子特別聰明。你就讓他試試看,如果不行,我再領他回去。”

“即便要來,也要等到九月,等新學年開始了,你再帶他來報名。”

蔣夢言近距離仰頭去看老師,他先看到了襯衣包裹住的鼓鼓胸脯,然後才是她細皮白肉的下巴,從這個角度他是看不清老師面目的,於是就不再往上看了。無事人一般的數著地上的螞蟻。

“趙老師,你就讓他試試唄!”

蔣和順和趙老師來來回回地說了好半天,依然沒有將蔣夢言上學的事情落實下來,眼看著就要談崩了,蔣夢言心想,再不出手,自己這學就上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