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王上是在推行一種治理天下人心的規範,這種規範就是王上說的“理想”。
王上也明白有些人是為了利而活,但王上卻也想讓那些為了理想而活的人被看到,被發現,被推崇。
因為只有那樣,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也懂理想,也有理想,如此這個天下才不會再次陷入如同漢一樣的危地。
而這些人中每個人因為學識背景的不同,也看出了不同的東西。
如李恆,他之前和大多數幕僚一樣,都屬於比較虛浮的。但因為在中人亭大戰的時候,因為毛躁而失誤,他就被張衝下放到了地方歷練。
但也正是下去後,他再一次回來了果然脫胎換骨,更加明白天下的情況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所以在李恆看來,很明顯王上雖然還沒有得天下,但已經為後面天下治理而開始做準備了。
歷朝歷代都會吸取前人的教訓,如漢以秦失天下為教訓,休養生息,在關東廣大地區實行了分封而不是郡縣。
而後來光武吸取前漢之教訓,在他看來前漢能被王莽篡權就是因為王莽以讖緯而奪了天命。所以光武一定要掌握讖緯的解釋,不僅是他,他的兒子、孫子都在讖緯上大加控制。
為的就是在讖緯和天命上塑造出漢之天命不絕的觀念。
但現在炎漢也失了天下了,那是什麼教訓呢?
有些人會說是宦官亂政、外戚亂權;有的人會說是桓靈昏庸。
但這些都不是泰山軍的答案。
泰山軍的對漢失天下的答案實際上早就體現在了行動和政策上。
那就是漢失天下就是耕者無其地,豪勢之家攫取了天下最多的財富卻無一樣能奉天下人。
但作為張衝的貼身大秘,李恆的認識絕不僅於此,他知道王上對漢失天下還有更深的認識。
那就是無論是皇帝、貴戚、世家,他們其實都已經在道德上淪喪,眼裡只有蠅營狗苟的私利,而沒有了公心。
而解決這一辦法,正在王上所說的那二字:“理想”。
人人有理想,講理想,這天下才不會亂。
王上真的是高啊!
李恆如是理解,但也有人想得更細了,他就是李榕。
他和李恆還有另外一個在外的李尚三人共同稱為“三李”,也算是在年輕一代的文臣隊伍中有名氣的。
和李恆理解的偏之於大視野,李榕則理解成了修身之道。
王上說的要講理想,那樣就會影響到別人,然後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講理想。
在李榕看來,這不正是孔子說的“君子如風,小人如草”嗎?
君子應該像風一樣,作為那個影響別人的人,而大部分小人或者說是普通人,他們就和草一樣,風往哪裡吹,他們就往哪裡倒。
什麼時候吹東風了,他們就會倒向左邊。什麼時候上面的風向變了,開始吹西風了,他們又會倒向右邊。
所以責怪他們往東往西是沒有意義的,而是得上面的君子們明白該什麼時候刮什麼風。
如果二李,一個從天下利弊得失,一個從個人修養得失來理解,那有一人卻敏感地看出了王上將要對軍隊採取整頓。
他就是郭燾。
郭燾是很會揣度他人心思的人,尤其是張衝的心思,他更是十八個念頭在心腸裡細細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