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濟王子扶余忠勝、扶余忠志率領自己的兵眾及倭軍、耽羅國使投降,只有主帥遲受信佔據的任存城還未被攻克。
當初,蘇定方滅亡百濟,主將沙吒相如、黑齒常之糾集潰卒,憑藉險要地勢接應鬼室福信。白江口之戰後,二人投降唐軍。
劉仁軌展示誠意,讓他們攻取任存城來證明自己的真誠,又為其補充軍械、糧草。孫仁師認為此舉可能會招致他們反叛。
劉仁軌說:“我觀察沙吒相如、黑齒常之真誠並有謀略,乘機立功,還懷疑什麼?”
沙吒相如等最終攻克了任存城,遲受信獨自逃往高句麗,百濟的殘餘勢力被全部消滅。孫仁師等人班師回朝,朝廷令劉仁軌率軍留鎮百濟。
百濟兩次遭受戰亂,境內受到嚴重的破壞,劉仁軌命令對死者進行掩埋祭奠。
他重新登記戶籍,設定官署屬吏,開闢道路,建設村莊,修復堤壩塘堰,救濟貧困人家,鼓勵農業生產,替他們建立土地神廟,百濟的民眾都安居下來。
守軍於是墾種土地,籌劃平定高句麗。
劉仁願回到京城,高宗慰問他說。
“你本是武將,但這次寫來的奏表文書,都合乎禮儀,這是怎麼做到的?”
劉仁願回答說:“都是劉仁軌的手筆,不是我能寫出來的。”
高宗讚賞劉仁軌,破格提拔他六級官階,正式任命他為帶方州刺史,並在長安獎賞一處住宅,加賜其家屬。高宗特派使者送去蓋有御印的文書,對劉仁軌進行表彰。
在太宗貞觀、高宗永徽年間,朝廷都特派使者慰問祭奠陣亡的將士,有的還把贈授的官職爵位轉授給他的後輩擔任。
顯慶以後,獎賞出征將士的事幾乎不復存在。到平百濟、圍平壤時,有功的人完全沒有甄別任用。州縣徵募兵役,人們不願當兵出征,身體健壯、家境富裕的人,用財物到官府打通關節,都可以逃避徵調。
招募到的人都愚弱貧困,缺乏鬥志。劉仁軌全面論述了不計功行賞的弊病,要求朝廷對出征將士給予慰勞獎賞,以便鼓舞士氣。
劉仁軌還呈遞奏表,建議任用扶余隆,令其安撫百濟民眾。高宗對他的建議表示同意,並授扶余隆為熊津都督。
當時,劉仁願任卑列道總管,高宗令他接替劉仁軌駐守百濟,然後二人再一起回國。
劉仁軌說:“皇上巡視各地,還要籌劃平定高麗。眼下正值農忙季節,如果官兵全被接替,新來的人不熟悉情況,萬一這裡發生變故,誰能保衛?不如留下原來的部隊收割完畢之後,分批派他們回國。我應當留下,還不能離開。”
劉仁願不同意,說:“我只知道執行詔令。”
劉仁軌說:“不對。如果對國家有利,知道該做就沒有不做的,這是臣下應守的節操。”
於是向朝廷陳述利害關係,請求留守百濟。高宗同意,並因此認為劉仁願不忠。
麟德二年,高宗到泰山封禪時,劉仁軌帶領新羅、百濟、儋羅、倭國這四個屬國的酋長奔赴泰山參加祭典集會。高宗非常高興,擢升劉仁軌為大司憲兼知政事。
乾封元年六月,劉仁軌遷右相,兼檢校太子左中護。根據前後戰功,高宗封劉仁軌為樂城縣男。
總章元年,劉仁軌出任熊津道安撫大使兼浿江道總管,作為司空李積的副手,協助其攻滅高句麗。
次年,唐軍回師,劉仁軌乞老歸養,高宗加授其為金紫光祿大夫,允其致仕。
咸亨元年,劉仁軌復出,被任命為隴州刺史。
咸亨三年,劉仁軌入朝為太子左庶子。十二月,升任同中書門下三品,並監修國史。
咸亨四年三月,因“許敬宗等所記多不實”,高宗令劉仁軌等改修國史。
咸亨五年,任雞林道大總管,東征新羅。劉仁軌率唐軍橫渡瓠蘆河,攻克新羅重鎮七重城。以功進封為樂城縣公,他的兒子以及侄子中有三個人被授予上柱國頭銜,鄉里為此感到光榮,把他的故居稱為“樂城鄉三柱裡”。
次年,劉仁軌入朝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兼太子賓客、監修國史,仍舊主持政務。
儀鳳二年五月,吐蕃進犯扶州臨河鎮,唐軍兵敗,朝廷任命劉仁軌為洮河道行軍鎮守大使,以圖取吐蕃,“於是始有久戍之役”。
劉仁軌的建議屢遭中書令李敬玄反對,他因此懷恨在心。劉仁軌明知李敬玄不是將才,但是因為一心想報復李敬玄,所以上奏道:“西邊鎮守的重任,非李敬玄不可。”
李敬玄推辭不掉。次年九月,李敬玄在青海之戰中兵敗,被貶為衡州刺史。
永隆二年,劉仁軌兼任太子太傅。
不久後,他上疏請求致仕。高宗同意他辭去尚書左僕射之職,仍以太子太傅之銜知政事。
永淳元年,高宗遊幸東都洛陽,留皇太子李顯在長安處理軍政事務,令劉仁軌與裴炎、薛元超輔佐太子。
次年八月,李顯奉詔趕赴洛陽,由唐昌郡王李重福繼任留守,劉仁軌任副留守。
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駕崩,皇太后武則天執政,加授劉仁軌為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