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志國為霸主,而晉國無江、無渠可通志國,晉王何以水戰御志國。”
“這個……”
伍算一言既出,晉王無言以對,晉國雖然挨著志國,確實沒大江大河溝通兩國,現有通往志國的河道僅僅能通小船,一千石以上的戰船難以透過,更別說整支艦隊。
晉王尷尬之際,公叔闊進殿:
“此問老夫來答吧。”
伍算循聲望去:
“不知相國有何高計,還請賜教。”
公叔闊捻了捻長髯,大笑道:
“呵哈哈,晉國稱霸實為梁國,伍算大師若能助我晉國一臂之力,日後晉國王霸之日,便是梁國揚威之時。伍算大師以為如何。”
“呵呵……”伍算笑而不語,然後喝了口桌案上的黃酒,叉開話題道:
“打造戰船容易,操練水軍甚難,敢問公叔相國,可有物色水軍大都督人選。”
“只要伍算大師能造艦船,晉國定有能人統軍。”
公叔闊胸有成竹,伍算心裡實則並不看好。
公叔闊嘴上說的好聽,為了將來能夠涉海去梁國,替梁國匡扶國威,實際上是近交遠攻之法,渡海去攻歧國,把岐王二子百里燕扣為人質,無非就是想將來以百里燕的名義,駐兵歧國而後吞滅,伍算心裡當然非常清楚,但不能說透。
由於現實情況,列國所處地理位置的原因,遠交近攻的策略不太管用,大國和大國個挨著個,人口也多,也不可能像秦趙長平之戰,兩國舉全國之兵,共計超過了一百萬,結果秦軍坑殺趙軍四十五萬人。讓趙國十六歲以上四十五歲以下男丁蕩然無存。在當下這個時代,根本不可能。
只要是大國,都是人口和土地大國,動則就是四五千萬人口,土地縱橫遼闊,即便一戰死了三四十萬人,立馬能補充到位。後勤供應保障也是問題,距離越遠,後勤越困難。更別說是上萬裡地之外,後勤根本就是無從談起。
所以公叔闊當年就曾定計,近交而遠攻。
先在大陸以西經由海上佔領了歧國,隨後再蠶食衛國,然後分由大陸東西對進,以減輕本土後勤問題。所以名義上伐志,只是藉口,轉移視線。
因為誰都知道,現在的志國就是江河日下的病老虎,要找他麻煩的不只有晉國,當列國聯兵伐志國時候,晉國只需要背後捅一刀,就能讓志國趴下。
但如果現在就跟志國開仗,無論哪一國取勝,一時間都無法吞滅對方,結果會造成另外幾個個大國隔岸觀火趁虛而入,因此近交遠攻之法這年頭不太好使。
但是遠交近攻之法相對而言較為現實,至少公叔闊想當然的認為可行,因為可以利用地理的跨度,和漫長海岸線的優勢,大大減輕後勤供應的難度。
須知距離越長,漕運海運的效率是人力的數百上千倍,因此近交遠攻之法,有其一定的道理。
諸如西海衛國這種內陸大國,周邊有歧國這樣的小國,距離晉國隔著幾個大國,地處板塊最西端,晉國則在最東端,晉國就可以利用海上通道,向歧國運兵,隨後兼併歧國,再以歧國為支點攻打燕國、陳國或者衛國,而衛國只能憋屈在內陸。
即便先頭部隊敗了,倒黴的也是歧國,晉國頂多損兵折將而已。
這一策略只適合於晉國,晉國地處板塊最東端,向東是一望無垠的大海,向西與志國接壤,志國西北、正北是強國孫國和中等諸侯鹹國,西面又跟徐國接壤,南面則是未來的潛在大國宋國,可謂是強敵環伺,對志國十分不利。
相比大國衛國,其地處內陸而無出海口,也就沒有海上渠道,一旦晉國從歧國為基地出兵,戰場在衛國,在西海,晉國打不過,立馬能撤回海上逃之夭夭,再不濟也能把衛國打的稀巴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