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可是為了能否守住尹秧一事。”
“正是,倘若我軍推入尹秧城,萬一被圍,將是四面環水難以突圍。久困之下糧草枯竭,屆時我軍為之奈何。”
“那將軍以為,晉軍若盡數佔領鹹國望親江東土,尚有尹秧城未破,晉軍又如何。”
“必當是全力攻城,拿下尹秧。”
“不錯,尹秧倘若能拖住晉軍,且久攻不下,晉軍若從本土徵召役兵,短時難以趕到,故而只能抽調他處守軍前來攻城。屆時晉軍被我拖於尹秧城之下,士氣大挫,他處又守軍空虛,鹹軍只要以五萬兵在望親江登陸,不消幾日便能奪取周邊城池。
屆時晉軍已是疲憊之師,士氣低落傷亡慘重,焉能再戰。而且,望親江乃鹹國以東之屏障,失望親江,則門戶洞開。鹹國水軍從此無用武之地。故而在下斷定,只要能拖住晉軍,明年定有轉還餘地。”
“原來如此,本將軍怎就未曾想到。校軍郎果然是讀書人,對時局見解竟如此透徹。”
“將軍過譽了。咱們走吧,魚也釣的差不多了。”
收起魚竿提著魚簍,百里燕隨鍾衡折返大營。大營昨日開始便提前做飯,準備大量光餅以備行軍食用。
由此前往尹秧城,徒步行軍需要三天多,路上一律不埋鍋造飯,防止被晉軍哨騎發現。
回營之際,軍需令丁肅瞧見百里燕身影,一臉燦爛笑容:
“校軍郎,近日別來無恙啊。”
“呦,丁大人,怎麼,您這是有何指教?”
“校軍郎漁獲不少吧。”
丁肅邊說邊笑,百里燕算是看出來了:
“丁大人是想要魚。”
“還是校軍郎明事理,既如此,拿來吧。”
“給丁大人是可以,不過丁大人需替在下辦一件事。”
聽到條件,丁肅立馬不樂意:
“當下糧秣匱乏,趙將軍已經下令,不得擅自分糧。”
“在下何曾向丁大人索糧,在下只是想讓丁大人命人多砍些毛竹,隨後一同運往尹秧城。”
“毛竹?你要毛竹作甚?”
“在下自有妙用。如何,這可值這一簍漁獲。”
“好吧,本官這就令人前去砍伐毛竹。”
挑出一條大魚,百里燕將魚簍全部交給丁肅,隨後徑自去了夥營,殺魚吃肉。
約莫中午過後,全軍拔營啟程,趙遜令百里燕總督後軍糧草輜重,一連穿山嶽林走了四天,才抵達望親江畔尹秧城一字城外。來到城下,過河來出迎的是守將都尉姚盛。
“末將姚盛,參見趙將軍。”
“姚將軍免禮,尹秧城城防如何。”
“回趙將軍,城池失修多年,恐難以抵禦重兵圍攻。且在八十里外,已經發現晉軍哨騎,想來晉軍大軍不日將抵尹秧。此外……”
姚盛欲言又止,趙遜追問
“此外何事。”
“城中糧秣吃緊,怕是隻能維持三月不到,百姓已經食不果腹。不知趙將軍可有糧秣補給。”
“有糧,你我合兵之後,尚能全程支用四五月用度。四五月之後,便只能聽天由命了。不過,何故未見尹秧城太守,太守錢玉何在。”
“回稟趙將軍,錢玉跑了!尹秧城本為江岸重防,此前魏旦將軍令卑職率兩千人前來增防,便是為了謀取進退之路。不想趙玉趁末將立足未穩,連夜率守軍出逃,故而眼下連同末將屬兵與民軍,不過四千餘人。”
錢玉為尹秧城太守,守軍該有三千,前番魏旦為防止晉軍由水面登陸,先掐斷沿江防線,於是令姚盛率領兩千人增援尹秧,這樣一來,守軍該有五千。但結果是太守錢玉率軍出逃,此時估計已經投靠了晉軍。
趙遜想來惱火,恨不能殺了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