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3章 變法始發(1)

至於衛國,借糧定不肯,只能花真金白銀買,銅錢免談。這樣一來,問題又回到原點,還是沒錢。

其他西海四小國,國力有限,衛國是上邦,年年還要朝貢,哪裡還能有餘力借糧給鹹國救災。

索性梁國的一百五十萬石糧草悉數運到,除四十萬餘石用於築城之外,尚有一百餘萬石糧草可用於軍需等開銷。而這些糧草本來是給擄來的人丁安家之用,現在卻連賑災都不夠。

北海郡除了鼎煬、廣信富裕些,官倉有一年以上的積糧之外,其餘各城勉強維持溫飽,即便鼎煬、廣信全部開倉,也養不活北海郡一百多萬人口一年支用。為此至少還需要弄到再一百萬石,甚至兩百萬石以上的糧草,再從其他各郡接濟一些,才能勉強撐到明年的夏收。

在趙遜營中休息一夜,第二日上午,百里燕趕駐地佈置防務。楊盾率領工匠南下後,荒村所有軍械存貨悉數裝備到部隊,陸陸續續又在王眷村製造了一批鎖子甲和軍械,勉強裝備了一千人的鎖子甲和四百件鋼製兵刃。

這部分裝備集中裝備司空南豹韜營,用以攻堅之用,盧皋的龍武營底子是部分廣信軍和一千禁軍,戰術習慣於集團衝鋒,改也改不過來。

百里燕(既魏賢)向趙遜弄來了四百具手弩,裝備盧皋的龍武營,如此在衝殺時以手弩放箭,哪怕準頭差強人意,但總比用弓箭的技術難度低得多。

驍騎營暫不改動,仍由百里燕親自率領,便於調整戰術,貫徹他的戰術宗旨,以免上傳下達出現偏差,下級將領戰術配合出現紕漏,造成重大傷亡。

下午馬不停蹄趕到王眷村,楊盾正與熊沱、上官釗、齊墨父子守在臨時構建的土高爐外等鋼水出爐。

土高爐有別於時下所有鍊鐵爐,眼前這高爐以內有高溫耐火泥層,形似巨大的饅頭趴在地上,耐火泥是以粘土、陶土、高嶺土及其他土質混合而成,如此方可承受爐膛下燃燒焦炭所產生超過兩千三百度,至兩千六七百度的高溫而不垮塌。

同時還起到鐵水保溫作用,讓鐵水維持在需要的溫度,倘若是當下燒煤的鐵水爐,兩千多度上的高溫勢必造成鋼水燒穿爐膛,導致崩毀爆炸的重特大事故。

鐵水出爐之際,先是引入容量百斤的鐵水包中,而後由四人壯漢抬著鐵水包澆入一個個模具中,如此往復操作,一爐三百斤的鐵水可在短時內注入模具,澆鑄成所需的形狀。

眼前這座土高爐一次可熔鐵五百多斤,百里燕設計之初初步有過論證和摸索,以當下技術力量,眼前高爐一次熔鍊最多不能超過五百斤,超過五百斤高爐結構承受不了,重要的是爐內壓力太大,容易引發鐵水爆炸。只讓煉三百多斤,是出於安全考慮。

鐵水爆炸的原理其實很簡單,越接近爐底,鐵水溫度越高,反之,浮在鐵水錶面的鐵水,溫度比爐底鐵水溫度低至少二三十度,甚至幾十度。

如此便造成爐底鐵水內的雜質汽化產生氣體向上浮動,而上部鐵水溫度低,流動性差,當氣體向上浮動遭遇阻力時,下部的氣體還在不斷上湧,當大量氣體無法上浮排出,結果就是引發鐵水爆炸。

現代鍊鋼的鍋爐都是半密封式工業鍊鋼爐,有感測器和壓力指示系統,透過調節爐溫可讓氣體加速上浮,或者人為干預,幫助氣體排出,因此現代鍊鋼鍋爐少則都是幾十噸,動則幾百上千噸,甚至日產上萬噸都有。

當初聽聞百里燕一次可煉三五百斤鋼水,在齊墨、熊沱、上官釗等砡工派大師乍以為是戲言,直到楊盾、劉家父子等人合力砌出第一座土高爐煉了兩百斤鐵水,才信以為真。

時下煉煉、錫、鉛等金屬,煉爐可動則幾百上千斤,但鐵,少則幾十斤,多則上百斤一爐鐵水,能煉五百斤已經是少見的高爐,七八百斤乃至千斤的煉爐都是極高的冶煉技術,只被少數人所掌握。

鐵的熔點高多得,熔融液態下,鐵的流動性很差,鋼比純鐵更差,而且有粘性,爐壓也更大,風險更高,銅、錫、鉛由於熔點低,流動性好,安全冗餘更多。同時金屬液體對爐壁的腐蝕鐵比銅、錫、鉛更為嚴重,煉爐越大,壓力越高,溫度越高,腐蝕越快。

由於當下技術條件的之約,對科學認知的有限,冶煉基本是憑藉經驗,沒有可以量化的指標和檢驗手段,諸如金相化驗,理化化驗等等,因此冶煉都靠經驗和此前積累的資料。

盲操之下,高爐的熔鍊的量越大,危險性也就越大。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