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事安排妥當已是深夜,散會後百里燕帶著護騎前往春柔、春芳住處。黑暗中見有人而來,值夜的少年子舉火上前隔著十步之外喝了一聲:
“何人。”
“是本將軍!”
百里燕道,少年子舉火上前行了一禮:
“原是魏將軍,屬下失禮。”
“嗯,免禮。”
百里燕翻下馬背,看去少年:
“蔣傑何在?”
“稟將軍,蔣傑帶人去後院外查崗去了。”
“讓他過來見我。”
“諾!”
少年子轉身即去,百里燕看了眼院中,隱隱還有些燈火,想是春柔、春芳還未睡下。
少時片刻,少年子蔣傑帶著二人而來,見是百里燕,蔣傑上前一步行了一禮:
“蔣傑見過將軍。”
“免禮蔣校郎。”
“謝將軍。”
蔣傑今年十五,是眾多少年子中出類拔萃的一個,此外還有諸多少年子,百里燕將他們編為護兵駐守二女小院,一來讓他們免於戰火,有足夠的成長時間,二來蔣傑等人年紀雖小,各方面要比時下同齡少年子腦子更好使,是百里燕逐一挑選篩出來的苗子。
時下急缺的是人才,戰爭的頻繁性將大量青年投入戰場,等不及得到成長便過早夭亡。
知識資源的匱乏,同樣也導致聰明人得不到足夠的教育和啟迪,讓這些人埋沒於茫茫人海,百里燕將他們選拔出來,集中在一起便是給他們時間成長。
時下軍職編制較為混亂,除了正規的伍長、什長、百夫長、仕長、都統等軍職外,還有“校郎”、“校軍郎”等雜編。
這些雜編同樣沒有薪俸,也沒有實權,是軍制體系混亂造成的結果。有時軍中沒有合適軍職安排人員,只能臨時以其他名義提出一個名頭,時間一長,便成了慣例和定製,軍制的混亂起初令百里燕棘手了一陣。
有功有腦子的升不上去,只能繼續充當大頭兵在前衝殺,結果導致大量老卒只能戰死。
倘若有合理的晉升和後備役制度,底層將士中大量湧現的人才可以補充進入中上層,多餘的則可列位後備役退出一線拼殺,充入役兵任職,或者出任參謀性質的軍職。
唯有如此,才能保證一個高效而富有活力的軍隊領導體制,即便整建制被打殘,只要軍官層和軍士長健全,也可在短時內迅速恢復戰力。
由於當下尚沒有出現類似於商鞅變法後的早期軍銜制,都尉以下的中下層軍官多半是沒有俸祿的,只有軍功犒賞這麼一說,而當兵的目的就是吃飯,很難起到激勵作用。
文官也同樣,沒有九品制,官位高低看俸祿。雖然有心建議變法推新軍銜制,但新法的背後,依然是國力的支撐和貴族利益,沒有足夠的國力,再好的新法也會成為羈絆。
尤其是當下,過多的封官許願倘若不能兌現,其惡劣影響對士氣的打擊將是致命的。
同樣的,倘若能有足夠的國力,推行軍功能力晉升制度不光能凝聚自己內部,對他國同樣具有極大的衝擊。
試想連伍長都能靠俸祿養活大半個家,當兵的能不賣命殺敵,敵方軍士和中下層武官又會如何做想,屆時招賢納士,能者不拒的招賢令發遍中原,又何愁天下能人異士不為自己所用。
蔣傑等人是百里燕征戰中精挑細選的少年子,年紀雖小,卻不乏頭腦。駐守王眷村,空閒時楊盾會來教他們讀書認字,傳授一些機括營造方面的常識,以開拓他們的眼界。
再過兩年,百里燕打算開設講武堂,集中選拔優秀將官和潛力戰卒,講授兵法和格物術。
所謂“格物”,既科學,最早見於孔子儒家學說。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同樣也是早期注重科學進步的思想家。格物學大量收錄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工匠術之大成,但秦一統中國後,格物學並未傳於後世。
據信是因格物術記載有大量不能被當時所認知的自然技術,被秦始皇列入了傳播邪說方士一類,而毀於焚書坑儒之中。
因而中國的科學技術思想在秦朝後期受到極大打擊,對整個中國在技術程序上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黑巾軍之所以能席捲中原,究其根本原因,還是時人對自然和科學技術缺乏足夠的認知,輕易的一個化學現象,竟也能被解讀為上天的神意,最終導致軍隊譁變。
推廣格物學和一定基礎教育必要性勢在必行,人力資源的根本和社會穩定是教育,沒有教育,再多的人口只能從事低下的生產,而將官能否具備統軍的能力,往往看兵法運用如何,實則兵法熟練的背後,是一整套嚴密的邏輯思維和技術認知,這些同樣也能透過傳授格物常識,增進人的認知視野,鍛鍊思維邏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