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宮裡的事情畢竟離阿青還是遙遠,不象李思敏就住在宮中,所以感觸和牽扯更深。
笛子吹了兩三曲就停了,接著的幾首曲子聽著都不同前面的出色,但是也活潑熱鬧。
這會兒大家都分成一小撮一小撮的,三公主、李思敏、李思靜和阿青四個湊在一塊兒玩百花棋。阿青以前只玩過一次,還很不習慣,百花棋又花名繁雜,棋面豐富,新手剛一接觸難免手忙腳亂的。這手裡拿一,心裡想二,嘴裡說三,出錯最多的就是阿青了。
不過她們本來就是為了消遣取樂的,三公主問阿青:“你們晚上在姑母這兒住嗎?可惜我不能和你們一起……”
三公主今天能出來還是特意同母妃韓妃娘娘打了招呼才出來的,因為來的是文安公主府上,韓妃才放了行。
熟悉了之後發現三公主是個很詼諧的人,悄悄和她們說:“父皇其實一直不想辦萬壽的,今年原就說不辦了。後來因為輪番的有人上書勸他,實在推不過,就說簡辦。可是簡辦也沒簡多少下去,該有的體面總不能全砍了。”
“為什麼不辦?”
三公主眨眨眼說:“你猜猜?”
阿青又不是皇帝,不知道皇帝在想什麼。按一般人的想法,要麼是沒空閒怕耽誤事,要麼是沒閒錢怕白拋費錢,就圖個虛熱鬧實在不必要。
“是因為政務纏身?”李思靜先問了一個可能。
三公主笑著搖頭:“最近事情聽說倒不算多。”
阿青試探著問:“那……是怕太過奢侈靡費了?”
三公主一拍手:“對啦。”
真是怕花錢啊?
“父皇說每次萬壽都花費巨大,收進來的禮物又都只能收進庫裡落灰,勞民傷財的很不划算……他一開始倒想下道旨,讓人把置辦萬壽節禮的錢省下來捐資多蓋幾所學堂,善堂呢。可惜沒人贊同他。”
皇帝的心地還真不錯啊。
阿青倒是很贊同他這個主意。與其大家都去買古董字畫屏風擺設這些東西,拿去蓋善堂、學堂用處更大,也更有意義。
“而且父皇還說,有些官兒很富有,也有些其實沒什麼錢,為了置辦這些東西還要借債……”
阿青點頭說:“這個我知道,很多翰林說起來清貴。其實不見得個個家裡都是豪富的。也有那種兩袖清風的。別人都送,自己不送不好。可是真要送,總不能送個十幾、二十兩銀子的薄禮啊。那是送禮,還是打臉呢?確實是件難辦的事情。”
這個是在孫家聽說的,還是孫哲講給她聽的。說是以前有個窮翰林沒有辦法置辦萬壽節禮,於是自己動手畫了一張畫。又自己動手裱糊,覺得送禮的人這樣多。皇上未必會樣樣都看到。但那一次趕巧了,皇上還就真看到了。那位翰林覺得自己這下要糟糕了,說不定會落得個不敬之罪。不過皇上並沒有怪罪,還賜下了厚賞。
這件事未必出在本朝本代。可能只是一件逸聞雜談,但是這樣的情況,阿青相信本朝也一定有。
至於晚上要不要留下。阿青十分猶豫。
她和思靜、思敏、還有其他人也都算是投緣,文安公主邀大家留下。她也有點捨不得走。
可是一想到李思諶,她又有些動搖了。
平時他回到府裡,她都等著他。今天她不在,他吃些什麼?做些什麼?一個人睡……
他孤孤單單的,她在這邊呼朋引伴,感覺挺對不住他的。
都說男人在外面應酬多,女人才是被撇在家裡的那個。可是兩人成親到現在,阿青還沒見李思諶在外面有什麼胡亂應酬,總是早早的按點回來。即使有公事耽誤,也會先差人跟她說一聲,絕不會讓她空等。
在這個時代,他和吳叔這樣的人,可是鳳毛麟角的絕種好男人了。
有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呃,好吧,這個話好象不大恰當。
可是夫妻之間,講究的是相互體諒包容。
阿青覺得,要不還是回去吧。
李思敏一聽她這樣說就連連線頭:“嫂子,咱們今晚不走了,明兒我陪你回王府也行啊。你看,和大家能這樣見一面多不容易。其實郭姑娘都已經定親了,明年縱然公主還下貼子請客,她也已經嫁到京城外頭去了,大家說不定隔個多少年才能再見一面。”
李思靜也非常捨不得阿青:“就是啊,我還有好多話想和你說,咱們晚上一塊兒睡吧?世子那裡,就讓他一個人待著唄。”
李思敏的理由讓阿青心裡一酸。
她看著廳裡頭的這些花樣年紀的姑娘們。
思敏說的沒錯,她們都已經到了可以定親議親的年紀了。今年還坐在這裡的人,明年可能就已經散落各處了,別說見面,就連通個音訊都難。
就連思敏和思靜,都有可能定親出嫁的。
她和李思諶是來日方長,可是和這些閨中好友,以後可能就是見一面少一面了。
這麼一想,她也就點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