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大唐帝國的體量和羅馬尼亞不同,要求得到的利益自然也就更廣泛,遍及世界各地。
全面戰爭進入到1916年
德國公海艦隊為了打破英國皇家海軍對北大西洋的封鎖,於5月31日冒險突擊英國皇家海軍封鎖艦隊,掀開了日德蘭海戰的序幕。
大艦重炮的對決在北大西洋狂濤怒浪中進行,德國公海艦隊雖然對英國皇家艦隊造成了沉重打擊,但其各個擊破的戰略構想也破滅了。
此戰過後,德國公海艦隊再也沒有敢於挑戰英國皇家海軍的海上霸權,直到戰爭結束。
可英國人的日子也不好過,德國人發起了“無限制潛艇戰”,瘋狂攻擊北大西洋航線上的任何貨船,每月擊沉的貨輪最高的月份達到130萬噸。
這使得巨量的貨物沉入冰冷的海底,以英法貨輪為主的船隊遭受重大打擊,進口物資價格高漲,而進口量急劇減少。
大唐帝國的出口商為了避免戰爭風險,基本上採取離岸結算的貿易方式。
所有的貨物離開北美口岸必須結清貨款,否則不得放行,也不交付。
而敢於執行北大西洋航線的大唐帝國貨輪,運輸要價簡直是天價,基本上兩個航次就夠買一艘新船。
這種種因素導致英法等國戰爭開支急劇上漲,是1916年底已經欠下了鉅額債務,協約國集團總計超過200億唐元。
老牌世界霸主英國在布林戰爭中已經走了下坡路,而第1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其垂暮的姿態已越來越明顯。
無限制潛艇戰讓英國的商船隊損失高達70%,不得不依賴大唐帝國的貨輪補充運力,為此支付高昂的代價。
大唐帝國所有的鋼鐵廠和造船廠都進入瘋狂的三班倒24小時不休息狀態,巨大的訂單壓在每一個船廠的身上,讓他們財源滾滾的同時痛並快樂著。
戰爭是英國作為老牌帝國主義的種種弱點開始顯露出來。英國的港口遭到德國潛艇的嚴密封鎖,造成對外依賴嚴重的英國工業原料短缺和出口貿易大幅萎縮。
英國工業在戰爭期間下降17.2%,消費品生產下降26.3%,這還是戰爭沒有波及英國本土的情況下。
嚴重的“商品饑荒”引發了猛烈的搶購風潮。每日從早到晚大街上如同長龍般的購物隊伍,成為倫敦和巴黎街頭的一大景觀,物價更是扶搖直上。
再看法國可就更慘了,工業總量只達到戰前的57%,農業生產急劇下降近一半,巨大的缺口完全需要進口來彌補。
而這些歐洲就業機會,九成以上全都轉移到大西洋的對岸北美各國,尤其是大唐帝國。
這促成了大唐帝國在戰爭期間的工業和農業經濟高速發展,在1915年國民經濟總量增長22.1%的基礎上,1916年第1季度,第2季度和第3季度繼續保持兩位數的迅猛增長。
這一裡一外,差距就出來了。
到了1916年11月底
英國總計欠下了大唐帝國63億唐元的鉅額債務,法國總計欠下了大唐帝國56.8億唐元債務,兩國合計欠下119.8億唐元。
此外還有協約國集團的義大利,比利時,俄國(注,法國擔保),希臘,羅馬尼亞,以及同盟國集團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等等,總計戰爭債務超過200億唐元。
在經濟上
英鎊和法郎已經失去了原有的統治性地位,迅速被唐元所取代,唐元因此成為了世界上幣值最堅挺的貨幣,在英鎊區和法郎區都最受歡迎。
這是因為英鎊的購買力比戰前降低2/3,法郎的購買力比戰前降低4/5,而唐元的購買力只降低一半。
沒有最爛,只有更爛。
瘋狂的印鈔票後果嚴重,沙俄金盧比的購買力連戰前的1/10都抵不上,還在飛速的貶值中。
這樣回過頭來看看,只有大唐帝國發行的唐元最值得信任,因此印在鈔票上的大唐歷代皇帝成為了最可愛的人。
法國現在已經成為躺在手術檯上的人,而英國也奄奄一息,德國人的情況比前兩者好不了多少,但最起碼還昂著高傲的頭顱。
種種的情況促成了在法國南部波爾多的正式接觸,英法等協約國集團高層極力拉攏大唐帝國代表,在很多利益上做出了實質性的退讓。
但由於涉及的面比較廣,而且比較敏感,一時半會兒很難達成真正的盟約。
大唐帝國政府代表一點都不著急,他們一方面聽著帝國本土的安排,另一方面就近接受聖皇太祖指導。
將談判地點安排在波爾多,也是為了方便秘密訪問的聖皇太祖陛下隨時垂詢。
在這樣的大政方針上,整個大唐帝國沒有誰比聖皇太祖更有一錘定音的決斷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