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這裡定格。
林小海的大舅舅正在往新人的杯子裡倒酒,酒液就這麼懸停在半空中;林小海的母親似乎要問什麼,嘴唇微掀、牙齒半露;桌子底下爬來爬去的小孩子伸出髒兮兮的小手,正要接過老人家遞來的糖果……
顧峰從椅子上站了起來,手在身前輕輕一揮,整個場景像融化的油畫一樣從他身邊流淌、消逝,最終只剩下一片虛空。
顧峰對著這片虛空開口道:“檔案號0001,情緒判定為負面,暫時遮蔽。”……】
……
顧峰,在這部裡,是未來世界的一名「記憶相簿整理師」,林小海的兒子,是他的客戶。
「記憶相簿」是那個時代興起的一種紀念亡者的技術——只需要提供完整的大腦,就可以提取出絕大部分的記憶。
「記憶相簿整理師」則會潛入這些記憶當中,貼近不同時期的亡者,觀察他們活著的時候的生活狀態與情緒反應,選擇其中最有“紀念意義”的場景,將之匯出。
最終這些場景將會匯聚成一份電子相簿交給亡者的親屬。親屬可以選擇隨時“翻閱”那些美好的記憶片段,感受親情的溫暖。
由於涉及到亡者和家屬的隱私,所以對顧峰這樣「記憶相簿整理師」要求很高——他們必須是具有某種強迫人格和精神潔癖的人類。
這樣才不會迷失在亡者的記憶當中,也不會透露亡者不願意為人知曉的秘密。
林小海,就是顧峰這一次整理記憶的物件。
與顧峰偏執於秩序、並且高度的理性不同,林小海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人物——他生前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症,和多重人格障礙。
林小海的記憶既不是線性的,更不是單線的。
他的腦海裡,存在著他,以及他的父親林榮生,兩代人的記憶。
林小海的一生,幾乎都在那個平平無奇的漁港小鎮上度過,但是他依靠母親和家人對他父親的描述,父親寄來的信件,他對父親的想象……
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林榮生的人格,並在腦海裡模擬出了自己父親林榮生一生的記憶——
從出生時在漁船上遭受暴風雨的洗禮,到少年時代因為家庭貧窮備受歧視,再到青年時遠渡重洋謀生求財,再到回鄉娶妻生子,後來又一次出國,從此只有支票與信件寄來……
在林小海的記憶裡,父親林榮生的形象既高大又模糊,既親切又遙遠。他渴望著父親的陪伴與關愛,卻又不得不面對父親長期缺席的現實。這種矛盾的情感在他的記憶中不斷交織,形成了一道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林小海的精神分裂症和多重人格障礙並非偶然,而是他內心深處對父親缺失的渴望和對現實無奈的抗爭所導致的。
林小海在腦海中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父親形象,以此來填補自己內心的空缺,但這種自我欺騙的方式卻讓他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
而支撐這一切的,幾乎都是林榮生寄來的隻言片語。
成年後林小海利用網際網路技術,一次次地在網路上搜尋自己父親在信中提到的那些美國地名——洛杉磯、舊金山、紐約……他試圖透過這種方式,拼湊出父親在美國的生活軌跡,進而完善自己腦海中那個父親的形象。
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儘管林小海在網路上找到了許多關於這些城市的圖片和影片,但他卻始終無法找到父親的蹤跡。
那些父親在信中提到的地名,只是一個個冰冷的符號,無法給予他更多的資訊。林小海的心情愈發沉重,他開始懷疑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只是徒勞。……
這一切,構成了《原鄉》這部的第一重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