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8章 這個獎,我不能領!(新年快樂,月票拿來!)

張潮回到燕京,已經是5月中旬,天氣漸暖,但早晨和夜間依然涼爽,既有春天的溫柔,又略帶夏日的熱情,是一年中最為宜人的時節。

張潮沒有把自己回國的訊息告訴任何人,而是趁機給自己好好放了一個假。一方面要倒倒時差,另一方面也是避著不想見人。

原因無他,「微博」實在太火了。

上線不到一個月,註冊人數已經超過了200萬,堪稱近年來現象級的社交軟體。即使限制了只能使用中國、美國兩國的IP註冊,但仍然湧現出許多日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的使用者。

「微博」的口號是“I et&ne books to see see!”但在實際應用中,已經有向大眾化社交平臺過渡的趨勢。

尤其是在5月初,一個名為“小菜雞”的中國使用者,分享了一張自己書房的照片,並配上一段文字:“這是我看書的地方,能看看你們的嗎?”

照片裡的書房非常樸素——面積很小,連窗戶都沒有,只夠放得下一張窄窄的桌子、一把小小的椅子,似乎是家裡的雜物間改的;書架就是幾層釘在書桌上方的木板;書桌上是一盞燈光發黃的檯燈,還有一本開啟一半的書。

結果引發了「微博」第一次大規模的“中美聯動”。

許多網友開始轉發這條內容,並且附上了自己書房的照片和同樣一句話——“這是我看書的地方,能看看你們的嗎?”

其中既有古色古香的傳統中式書房,擺滿了中式傢俱和線裝書,中間一張紫檀大案更是氣勢非凡;案上還鋪著一幅未完成的山水畫。

也有簡簡單單的一桌、一椅、一燈、一卷,連書架和藏書都沒有,卻盡顯書房主人的專注與極簡審美。

也有典型的中國城市孩子的書桌——寬敞、明亮的房間,書架上擺滿了各類教輔書籍,書桌上攤開的也是滿滿當當的各種練習和試卷。

還有一個燕大教授上傳了自己的書房——大大的房間裡密密麻麻的全是書架,許多書架的擱板都被書壓彎了;還有很多書直接堆在地面上,甚至一直摞到了天花板。

當然也少不了美國使用者的展示:

有人上傳了自己大House裡的書房——一扇大窗戶,陽光灑進來,顯得格外明亮;書桌上放著一盞經典的綠色燈罩的復古檯燈,和一本《殺死一隻知更鳥》。

還有人則在大學的圖書館閱覽室裡拍下了自己的“書房照”,陪伴他的還有一排排十幾米高的書架和同樣在閱覽室裡發奮苦讀的同學。

也有乾脆就發了一張桌子上面放著一臺電腦的照片,意思很明顯——現在是網路時代了,不需要再把書擺在自己身邊了。

除了這些“正經”的書房照以外,還有很多“書房照”或令人深思、或令人震撼,或令人莞爾一笑——

一個住在美國黑人街區的年輕人,拍了一張自家公寓樓後巷的臺階,並且配文道:“這是我的書房,這裡可以遠離爭吵和毒品,我在這裡看完了《九三年》”

一箇中國鄉村的孩子,被來家訪的老師拍了他在他一張油膩膩的方桌上看書的照片,配文是:“這是他的書房,但也是廚房,也是餐廳,也是客廳;這是書桌,也是餐桌,還是祭祀用的供桌。”

還有一個使用者,拍了一張水牛寬厚的背部的照片,留言道:“你們的書房都不會動吧?我的可會——小時候我就在他的背上讀書,累了就吹吹笛子。”

另有一個使用者,明顯不在美國,也不在中國,而是一片廢墟,廢墟中佇立了一張只有三條腿、桌面破了一個大洞的書桌,配文是:“這曾經是我和我弟弟的書房,美國人來了,現在只剩下我和這張桌子了。”

……

誰也沒有想到簡簡單單一張書房照片,折射出的卻是人間百態和環球涼熱,甚至可以反應一個國家是動盪還是安寧,以及內部巨大的階層差異,一時間引起了全世界新聞媒體的關注。

CCTV1《每日朝聞》:“一張照片,一段真情。近日,「微博網」出現的“曬書房”風潮席捲大洋兩岸,中美兩國的網友爭相展示自己的閱讀環境。其中,來自廣西桂林一位12歲小朋友的書房照片,尤其讓人關注……”

《人民日報》:《書房的故事:全球網友如何透過微博重新定義閱讀文化》——“……這些照片背後的故事令人深思,尤其是那些在極端環境下堅持學習的孩子。這種對比不僅揭示了教育環境的差異,也暴露了當前教育投入向後端延伸不夠的問題……”

《經濟學人》:《從簡陋書桌到奢華書房:社交平臺上的階層映象》——“「書房照」反映的不僅是不同國家教育環境的差異,更揭示了社會階層的巨大落差。這種落差令人不安,全球化程序當中,我們不能忽視教育不公平的種種細節。教育,不僅僅是蓋一些學校……”

《泰晤士報》:《微博活動如何將書房變為文化對話的視窗》——“全球化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全球分工合作,還是一個文化交流、消除隔閡的過程,來自中國作家張潮創辦的「weibo」很好地向我們展示瞭如何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