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8章 這個獎,我不能領!(新年快樂,月票拿來!)

……

每個社交媒體從小眾應用該走向大眾化平臺,首先依靠的是高度專注化形成的病毒式傳播,然後就看有沒有逮到“破圈”的機會,讓傳統媒體主動進行傳播。

「微博」這次的「書房照」風潮,顯然把握住了機會,而且還來得特別巧妙,以至於「潮汐文化」上上下下都認為是張潮暗中運作的。

對此張潮真是“百口莫辯”,只能攤手對眾人道:“你們不要這麼封建迷信,怎麼可能啥都是我的營銷——要相信人民群眾的力量嘛!”

「潮汐文化」的眾人信沒信不知道,但「微博」引發的巨大效應已經讓所有人都為之側目了。不少得了眼熱病的單位迫不及待地就要伸手過來,但很快都被一句話給抽了回去:

“「微博」既是中美人民溝通的一座橋樑,也是宣傳中國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一座陣地。「微博」現在還很弱小,我們要保護它,而不是限制它;要讓它茁壯成長,而不是讓它畏手畏腳;要……”

在這股風潮中,最可憐的莫過於原本起步更早的短內容分享平臺「推特」,之前找它的各個資本現在要麼進入觀望狀態,要麼把興趣全轉移到了「微博」上。

所以現在的張潮,正處於這幾年來的最高光時刻,遠比之前出版任何一部,或者任何一次上電視都更加受到關注。

雖然他已經再三和別人說明想要投資、想要合作,通通去找黃傑夫他們,但是仍然有電話、簡訊、郵件絡繹不絕地找上門來,甚至無孔不入到要直接上門拜訪。

所以張潮只在家裡呆了三天,倒完時差,第四天就悄悄開著車“環BJ自駕遊”躲了出去,畢竟有些人不好拒絕。如果真有人知道自己回國了,就乾脆就說自己不在燕京,外出採風去了。

不是他要故作清高,或者真當“閒雲野鶴”,而是「微博」的價值才剛剛開始發酵,遠沒有到最合適引入外部資本的時候。

反正現在「潮汐文化」賬上不缺錢,再運營一段時間,使用者規模再翻一番,到時候就不是810億美金的估值了。

張潮的第一站就是位於門頭溝的潭柘寺。潭柘寺是BJ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寺廟之一,素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民諺。

不過潭柘寺在全國範圍內出名,多還是因為《故都的秋》這篇散文。作者郁達夫幾乎把燕京能數得著的秋景都給羅列了進去,其中就有“潭柘寺的鐘聲”,與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並列,成為燕京最有代表性的景觀之一。

現在雖不是秋天,但於潭柘寺卻是景色最盛的時節——入春以來,寺裡的玉蘭、海棠、丁香和紫荊相繼開放,奼紫嫣紅、馨香撲鼻,還能看到千年銀杏這樣的大樹,不失為一個好去處。

張潮特地買了一臺相機來拍照,最先拍的當然是開得最絢爛的紫荊花,然後是頂天立地的千年銀杏,接著是潭柘寺內的古建築——大雄寶殿、天王殿、古塔……

甚至是來這裡的遊人也頗有可以一拍——有跳起來要摘花的少年,有潛心禮佛的老人,有奔跑雀躍的孩子,還有同樣端著相機拍照的中年……默言?

兩人大眼瞪小眼,都愣在原地。過了好一會兒——

張潮:“……默言老師……好……”

默言:“……你不是還在美國嗎?”

張潮還沒有反應過來,只見於華、劉振雲、賈平娃,還有王蒙、劉恆、鐵寧、孫甘露、阿萊等一眾各地作協的領導以及重要作家,都從默言身後轉了出來,與張潮看了個對眼,足有四五十人。

默言連忙解釋道:“大家都在燕京開會,週末商量著一起來潭柘寺採風。沒想到……”

張潮這才想起來,自己把車停在外面的時候,看到了兩輛中巴車,當時還以為是什麼旅遊團,沒想到都是作協的老熟人。

瞬間成為焦點的張潮別提多尷尬了,但基本的禮貌還是要有的,所以還是上前一一問候、打了招呼。

眾人對能在這裡遇見張潮也感到十分詫異。不過想想也正常——燕京雖大,但是春夏出遊的選擇其實不算多。有車一族都願意跑遠一點,潭柘寺自然是很多人的選擇。

王蒙笑呵呵地道:“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大家正想找你,你就自己送上門來了。小同志覺悟還是高!”

張潮納悶了:“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