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誒,今年的「茅盾文學新人獎」初選名單你們看了嗎?”
“你說讀者可以投票、可以推薦哪個?”
“是啊是啊,你參加了嗎?”
“沒意思,張潮都不參評。總不能讓我給小四投票吧?”
“這個訊息早過時了,你看看這個……”
“嗯?《異時空·中華再起》,中華楊?《飄渺之旅》,蕭潛?《搜神記》,樹下野狐?這都什麼和什麼呀?沒聽過過……”
“網路啊,你沒看過?”
“網路?我就看過一本《第一次親密的接觸》,‘輕舞飛揚’‘痞子蔡’……哦,最近還有一部叫做《明朝那些事》,我在天涯上看的。”
“不是一回事。”
“這些……好看嗎?”
“好看呀!不過我推薦你看這本——《歷史的塵埃》,作者知秋,神作!”
“是嗎?我看看。不對啊,這本書我看過!”
“嗯?”
“我讀高中的時候,在學校旁邊的租書店裡租過。不過它不是「黃易」寫的嗎?書皮是黑色的……”
……
在「茅盾文學新人獎」宣佈將在傳統的、散文、詩歌等體裁外,把「網路文學」也納入評選範圍以後,就在不同的讀者群體當中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大部分人對「網路文學」的認知還停留在2000年初,當時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確實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再到後來的李尋歡、慕容雪村、邢育森、江南……
他們雖然以網路為載體進行寫作,但是無論是內容還是風格都更靠近傳統文學,並且最終的歸宿也是走實體出版。
至於2002年以後開始逐漸出現並日趨成熟的、以超長篇連載為主要形式、以網路付費閱讀為主要商業手段的「網路」,反而淡出了主流文壇和實體書讀者的視野。
這也導致了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網路文學」處於“失語”狀態。
而直到「作家富豪排行榜」一次又一次被網路作家“霸榜”,最後甚至不得不單列出一個「網路作家富豪排行榜」之後,主流文壇才意識到這個曾經看不上的“邊鄙之地”,已經成長為一個龐然巨物了。
張潮的“新意見”,也並非一帆風順,遭到的反對是他加入組委會以來最激烈的。
但是在張潮的堅持下,這個獎項依舊被設立了,初選名單中除了痞子蔡、中華楊、知秋、李尋歡、今何在等人外,還有很多耳熟能詳、在網路文學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ID——
寫出《誅仙》的蕭鼎,《天行健》的燕壘生,《天鵬縱橫》的流浪蛤蟆,《新宋》的阿越,《仙路煙塵》的管平潮,《步步驚心》的桐華,《朱雀記》的貓膩……
當然還是有遺珠之憾。為了照顧老作家們以及考慮到社會影響,所選作品大多“正面積極”,那些太容易震碎讀者三觀的網路作家,如血紅等,就暫時不位列其中了。
即使這樣,還是讓許多老作家難以接受。
一位老作家後來悲憤地對記者說道:“起初他提議把年齡限制到30週歲,我沒有說話——因為我覺得要和莊重文獎(年齡限制為40週歲)做一個區分,無可厚非。
後來他提議把初次發表作品的年限放寬到1999年,我沒有說話——因為以前沒有這樣的新人獎,算是一種補償吧。
此後他又提議把引入讀者投票制度,所有作品都要經過「網路」和「專家」雙重評選,我也沒有說話——反正我也不是組委會主席,手裡也只有一票。
最後他竟然提出把「網路文學」納入評選範圍,我覺得我該說話了——但說什麼,都已經沒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