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2章 「網路文學」的“大禮議”事件(第一更)

當記者問到這位老作家為什麼“說什麼都沒有用”的時候,老作家支支吾吾了一會,最後還是嘆了口氣道:“張潮給的實在太多了!”

說完記者和他自己都嚇了一跳,老作家連忙找補道:“我的意思是,張潮給的資料太多了……我複述不來,你自己問他吧。

總之,這是事關文學生死存亡的大事!你們一定要透過輿論的力量,讓張潮知難而退,讓組委會知錯能改!

大禮不可廢,文學不可辱!看你們的了!”

於是在外界越加強烈的好奇心的驅使下,張潮不得不代表作協開了一個新聞釋出會,對近1個月來,「茅盾文學新人獎」引發的種種爭議進行回應。

張潮本來還想以“我不是作協成員”推辭的,結果還是被王蒙、於華等人給推到了前臺——誰讓他是始作俑者?

不過這也正是作協所希望的,一個獎項不怕有爭議,就怕沒人知道!

像「茅盾文學獎」從一開始就伴隨著爭議前行——第一屆獲獎作品中就有個別非常不能“服眾”,例如莫應豐的《將軍吟》,無論獲獎前還是獲獎後,都鮮少有人提及,在文學史上也沒有產生什麼影響。

類似的情況還有第二屆的獲獎作品,張潔的《沉重的翅膀》。此外第二屆姚雪垠的《李自成》也被認為對當代文學缺乏啟示而被認為不應獲獎。

「茅盾文學獎」爭議最大的時代,也是它最受關注的時代;後來大家發現每年的提名者,不是成名已久的老作家,就是各地作協的主席、副主席以後,爭議固然小了,但同時也失去了關注。

爭議變小和關注變少,究竟哪一個先發生的,又究竟哪個是因、哪個是果,恐怕已經沒人說的清了——但結果擺在那裡。

所以在張潮面對記者的時候,第一個要回答的問題就是:“將「網路文學」納入「茅盾文學新人獎」的評選範圍,是不是為了提高獎項知名度而製造的噱頭?”

張潮習慣性地先彈了彈麥克風,然後才義正詞嚴地道:“當然不是噱頭,我就是一名網路文學作家,我怎麼會拿自己的事業開玩笑呢!”

臺下眾記者:“……”這時候大家才想起來,張潮的早期作品好像確實是在網路上的發表和連載,而且現在在起點也有一部“連載中”。

這時候有人用全場都聽得到的聲音嘀咕道:“還有臉說,你都斷更多久了……”

張潮臉不紅心不跳,只當沒聽到,繼續解釋道:“將「網路文學」納入評選範圍並獨立設項,只是因為大家現在還認為它是一種‘非主流’的創作形式,所以需要區別對待。

但我相信,未來的某一天,這種界限最終會消弭。一部文學作品到底是‘網路連載’還是‘實體出版’,不會是人們評價的出發點。”

記者興奮地追問道:“哦?你是認為「網路文學」也會向傳統文學靠攏,「網路文學作家」會用更加嚴謹、更加嚴肅的態度進行創作?”

張潮詫異道:“當然不是……我的意思是,「網路」最終會成為文學創作的主流載體,「網路文學」也會是成為文學的基本盤。

我說幾個基本數字吧——

到2006年年底,網路文學讀者總數已達4930萬,相當於三個BJ市常住人口總和。

2007年,起點、17K、榕樹下、天涯論壇等網路平臺有超過日均3000部的創作規模,這個數字超過2006年全國國內紙質文學新作品出版物總和。

當前網路文學存續作品超過1740萬部,這個數字是《四庫全書》著錄典籍的38倍。

我們網路作家當然需要更嚴謹、更嚴肅的創作態度,但首先要承認這片‘沖積平原’的存在——因為其中可能正孕育著未來的《白鹿原》或《紅高粱》。”

幾個大體量的數字一下就讓現場的記者有些懵。這時候大家才發現,和以往從不帶稿、天馬行空的風格不同,張潮這次面前擺著幾張紙,張潮在報資料的時候是看著這些紙說的。

網路文學這些年的發展非常迅猛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也有一些機構如社科院進行了調研,但是由於主流媒體並不重視,所以沒有匯總成一幅「網路文學」的整體圖景。

這就好像大家都在瞎子摸象的時候,張潮把蒙在各人眼睛上的黑布揭了下來。

採訪過發牢騷的老作家的那位記者忽然明白為什麼張潮能說服作協裡的那些“老古董”了——當模糊的感覺被精確的數字替代時,真相對意識的刺激往往能超越日常蠅營狗苟的算計。

但是仍然有記者不服氣,繼續質疑道:“有人說把「網路文學」納入獎項評選是一場‘草根狂歡’,不管是創作者還是受眾,都在‘文學的邊緣跳舞’,你同意這種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