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小高珮沒再敢東張西望,繼續乖乖地小碎步前進。
離家還有幾步路,小高珮頭也不敢回的加快速度,迅速跑進了大門。
回到家後,媽媽先是關上門,然後再揚起手裡的小細棍子,對著小小的高珮高高的揚起,狠狠地落下。
細棍子落在面板表面上,帶起一道紅痕,卻沒有留下任何傷口,小高珮疼的不住吸氣。
一頓好揍後,媽媽問小高珮:“知不知道自己錯了?”
“知道了。”小高珮抽抽噎噎的答著。
眼裡閃動的淚花,不斷模糊了眼睛,卻並不敢哭出聲來。
“下次還敢不敢隨便亂要東西?”
“不敢了!”小高珮靠在門板後面,委屈地吸了吸鼻子。
媽媽又下了一劑猛藥,算是給小高珮打預防針,“你給我記住了!高珮!下次再上街,不管是看到的什麼東西,我不同意的,你膽敢再向今天這樣要東西,你就是在試膽子了!”
或許是打的疼了,直疼進心裡面去。
那一次,受過皮肉之苦後的小高珮真的長了記性。
所以,從小高珮記事起,就沒向媽媽索要過任何物。
一直到搬過幾次家,高珮上小學,這種疼深深的刻到了骨子裡面。
高珮一直認為,孝順父母有三個層次。
第一,聽他們的話,這是順。
第二,給他們精神上的關愛、陪伴,給他們物質上的滿足,這是孝。
第三,父母是愛我們的,我們也愛他們。
但其實,真正的孝順,是愛。
作為父母,他們必須得意識到,你是獨立的個體,是一個擁有自由選擇的成年人。
他們應該尊重你的想法,而不應該把你當成他們生命的延續,把你當作是他們的一部分。
這是他們應該完成的功課,是他們需要成長的一部分。
可是,這種想法,往往只是高珮在心裡想想罷了。
以前,年幼的高珮不懂。
以為都是自己的錯。
加上,周圍人,隔壁的一些鄰居,和高珮的媽媽,總是耳提面命,孩子要聽話,要懂事,要……
哪怕是自己做錯了事情,主動捱罵還是被動接受批評,以及被動承受的一切不順心的壞脾氣……
一直以來,高珮都以為,是自己這個做兒女的不對。
自己沒有做到最好,做正確,沒有做好子女的本分,又讓父母不高興了。
又惹媽媽生氣了……又讓媽媽傷心了……
自己…真的是太沒用了。
總是讓父母難過。
特別是媽媽。
這個兒女當的太失敗了。
..................
直到後來,高珮慢慢的愛上了閱讀。
其實也不是一下就愛上了閱讀。
起初,高珮是抱著一個目的,找到一個讓媽媽高興,讓自己不在隨時處在‘水深火熱’的情景交融的好辦法的目的去的。
於是,每次放學回家還沒吃晚飯之前,或是週末休息完成家庭作業時,高珮就會把剩下的時間用在查詢相關書籍上。
到底有一個什麼好辦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