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了,國慶檔馬上到來,《白蛇傳說》、《畫壁》、《辛亥革命》這三部國慶檔的有力競爭者,已經開始了宣傳。
而賀歲檔的多部電影,《鴻門宴傳奇》、《龍門飛甲》、《金陵十三釵》、《大魔術師》、《逆戰》基本上也結束了後期製作,就等上映了。
程龍、李聯傑要在國慶檔一較高下,徐客、張一謀,兩大名導,也要在賀歲檔分個勝負。
還有黎名、周杰侖、周汛、劉雨菲、鄧朝、謝聽風等一眾一線明星,競爭也不小。
雖然李謙和馬小剛沒有參與今年賀歲檔的角逐,只有雙十一的《失戀三十三天》,和劉業、周汛主演的《李獻計歷險記》,讓兩大名導壓力小了很多。
但是,他們早已沒有了半年前的雄心壯志,面對《我不是藥神》這16億的票房,和史無前例促進醫改的社會影響力,實在是有種無力感。
建國門大街的新畫面,已經忙完了電影后期的張一謀,在機房對《我不是藥神》拉片。
以往,張一謀是很少去深入研究商業電影的,跟他不是一個路子,而他也不需要拍商業片,只需要套個商業片的皮,主要講文藝片的核心,照樣能票房成功。
可是,近幾年,這種方式突然一下就不靈了,觀眾不買賬了。
要是普通的商業電影,張一謀還不一定看得上,但是《我不是藥神》不管是商業性還是影響力,都是任何一個導演都無法忽視的。
不管再怎麼不承認,現實擺在眼前。
電影之前已經看了兩遍了,整體結構簡單,平鋪直敘,好萊塢通用的三幕式,隨便哪一個電影導演一眼都看得出來。
一邊拉著片,張一謀紙上也在記著東西。
按時間碼、對應的內容和衝突、對應的結構安排、對應的人物關係,以尋找出《我不是藥神》劇本創作的邏輯和思路,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不過,花了幾個小時,把片子拉完,張一謀發現,還是像表面上那麼簡答。
開頭九分鐘建置主角的個人矛盾、家庭矛盾123、外部矛盾,指向了缺錢這個根本矛盾。
建置主角的人物狀態和人物形象,透過程勇所面臨的這些矛盾衝突,提供了他出場時人物的氣質,又頹又喪又市儈的沒本事的廢柴人物形象。
後面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況變得嚴重以及轉機,內容和機構由之前五個矛盾展開。
然後轉機之後,嘗試失敗,引出另外的重要角色,取得了初步成果。
接著初步成果走向了巔峰,再次出現危機,男主人公程勇的選擇。
成長、改變、再次選擇。
以及13分鐘的程勇的終極塑造,最後11分鐘主題與情感的終極塑造,這25分鐘構成了全片高潮。
花了大半天的時間,一個接近萬字的拉片分析出爐了。
但是,從頭到尾都看了兩遍自己寫的東西,張一謀眉頭皺的更嚴重了。
太簡單了,說是平平無奇絲毫不為過。
哪怕是高潮部分,以作為反派的醫藥代表向警方施壓+警方不斷升級的抓捕+抓捕過程中病人老阿姨絕望的請求+張長林奸詐猶在卻發人深省的蛻變+黃毛剃了頭終於想要回家後選擇以命保護程勇保護病人們的希望+過程中作為執法者小舅子警察的改變+外部印渡藥廠因官司不得不關門,只剩藥店有藥可買。
一系列鋪墊,在以上所有過程中,程勇不光沒有懼怕收手,反而在一波又一波更加危機和失去的關口,加強了做這件事的決心,張一謀依然覺得說實話沒有什麼特別高明的地方。
簡單直白,這個故事講得太清楚明瞭了,一步步順理成章地推進,直白到張一謀現在都可以把電影覆盤出來。
張一謀搖搖頭,這種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講故事,不是他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