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皇族特權福澤已斷,家族業已淪為農民,其自身更是織蓆販屨為生。如何初出茅廬便得與關張結義,領五百兵馬行軍打仗?
不要小看五百人,更勿小看行軍打仗,那不是用嘴說的,但劉備就做到了。在沒遇到諸葛亮之前,劉備雖然一直流浪,但很多戰役,很多運作,可都是他自己來的。這一切,都是因為他有個好老師,盧植可是正經的大佬,這是去除了他的官身以外,於經學、兵法之道上的能耐。
公孫瓚能取幽州之地,成為一方諸侯,自然也是因為師盧植,以及其後他從其他人那裡學得本事。若非如此,他出身令支公孫氏,在當今都排不上號,其人還是庶出,幾乎不可能達到那個高度。
確有天縱之才者,可以自己總結學習,事實上流傳下來的書籍、知識也是這麼來的,正是前人開悟,記錄心得,傳於後輩,不斷完善。
但能不斷的總結、學習、進益,這是一個難得的能耐,人們都知這是好的,但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幾人。否則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也不必總是重複。
“吾自然放心,與孟光相識至今,未負吾望,孟光大才啊。”
“將軍盛讚,晟不敢當。”甄晟拱了拱手,掩蓋不住臉上的笑意,他轉而說道,“去歲將軍教吾遣商隊往西域尋棉花,管事言與將軍所畫之圖一般無二,實不知是否將軍所尋之物啊。”
王言挑了挑眉:“種子何在?”
“吾雖身攜帶些許,教將軍辨認。此行共獲一石棉花種,皆在城外貨棧。將軍且觀之。”說著話,甄晟從懷中取出一錦囊,開啟遞給了王言。
接過了錦囊,從其中抓了一把棉花出來,挑出了其中的棉籽,點頭笑道:“沒錯,便是棉花種,孟光有大功矣。”
“為將軍盡職,乃應當之事,不敢談功勞。晟實不知此棉花種作何所用,還請將軍解惑矣。”
“此若絲、麻,可紡棉布,此乃其果,經一番擊打,可使其蓬鬆,可做衣裳填充之物,能防嚴寒矣。吾遼東苦寒,有此棉花,吾遼東百姓冬日便無需躲藏屋內,實乃遼東之福。”
“恭賀將軍得此良種,假以時日,遼東苦寒無憂矣,可喜可賀,可喜可賀啊……”
王言哈哈大笑:“孟光言辭精準,正須假以時日,無有五年難成矣。”
“將軍,未知此種如何得種?”
“需於大日高照長久之地,地需水源、地力足夠方可。”
“莫遼東之地不能種?”
“平郭之地尚可,然其產難多矣。”
“如何所在能種?”
“乃西域之姑墨(阿克蘇)耳。若汝與西域都護府有聯絡,可使其遣蠻夷耕種,吾當以鹽鐵交易。”
“晟歸無極即遣人書信聯絡,若不成又當如何?”
“便不成罷。“
王大將軍擺了擺手,能答應最好,不答應無所謂。平郭種一種,雖然產量少些,總好過沒有,一點點的總是向好發展的。只要有了種子,知道了所在,來日方長麼。
其實黃河、長江流域也是棉花的產區,但糧食種的滿地都是仍舊不夠吃呢。棉花是經濟作物,糧食卻是基礎生活物資,他不能害人。
甄晟點了點頭,沒再多說。至於大將軍一介黔首,如何得知此聞所未聞之棉花,他是打死不會問的,更不會多想的,只當大將軍乃天授之神人矣。
正在這時,親衛報了一聲跑了進來:“大將軍,綏中游騎來信,有上萬黃巾北上。”
“哦?”
“大將軍,此事吾知,正要報與將軍知曉。吾此行北上沿途所見,皆黃巾流民也。非只上萬,乃十數萬矣,拖家帶口,綿延幾百裡。
吾遣家兵探得,皆青、冀、幽之黃巾潰兵,聞聽大將軍於遼東之地大破烏桓,又得封遼侯、天武大將軍,官拜遼東太守,故而來投。沿途州郡,亦知其因,竟不相阻,任黃巾過境,卷席百姓北上,實乃疲我之謀啊。”
甄晟拱了拱手,說著他了解的情況。
“孟光勿慮,遼東之地,良田沃土無人耕作,不懼來人相疲,但懼來人不夠矣。”王言哈哈笑道,“傳吾軍令,熊武衛分兵三千來守徒河,振武衛即刻整軍,全副武裝,急行綏中。爾等亦全副武裝,帶好吾之裝備,即刻啟程。”
“是!”親衛領命而走。
王言笑呵呵的說道:“孟光可要同往?”
“晟當南下與將軍辦事,便隨將軍見識一番。”
“此五本書收好,收拾行裝,半個時辰後起程……”
日常感謝投月票的好哥哥們支援、
感謝投推薦的眾位哥哥們支援、
感謝默默看書的大哥們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