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國軍政大考,每三年一次。
只有最上邊的總兵還有參將級別的高階將領需要接受朝廷的考核。
下邊的守備、遊擊、總旗等等,都是由衛所各自進行軍政考核。
如此做。
一方面可以保證朝廷對軍隊武官的控制,另一方面只考核高階軍官也是吸取前朝經驗,避免文尊武卑的情況出現,導致軍隊戰鬥力大減。
每次軍政考核,都意味著官位變動。
早早就有人在暗中運作,以期在考核中謀得個好位子。
開春。
清晨。
寧中天正洗漱完,在婢女的服侍穿好了外衣,準備出門。
他揉了揉太陽穴。
軍政考核臨近,上門拜會的人都快踏破門檻。
從普通士兵,到八品、七品的軍官。
多到他連名字都不一定記得住,他當然不可能全都接下。
關鍵還是要看人。
什麼人?
標準都已經寫在軍政考核的告示上。
“武、績、廉。”
“武”自然不用說,你要是沒個七品,寧中天就算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敢把你提拔成總旗。
別說過不了曹威那關,即便是報上去,最後也會在兵部和吏部那裡被駁回。
所以武是基礎。
沒有這一條,一切都枉然,做個文官尚且有可能,武官就是痴心妄想。
“績”也很好理解,小功、中功、大功,一項項都在文吏的筆下記著,一目瞭然,可這績除了實實在在的功勞之外。
還有就是上司的評分。
這一項才是至關重要。
否則那些人也不會把寧中天家的門檻都踏破。
寧中天雖然沒有決定權,但衛所一共千人,無論是姜臨仙還是曹威都不會認真去了解每一個人,所以五個守備的建議權利就顯得很重要。
姜臨仙和曹威也幾乎不會駁回。
最後就是“廉”。
此“廉”可就大有學問。
就這麼說吧。
升官的官員,廉幾乎都是滿分,貶官的廉都是差等。
注意。
並不是廉一項差,才被貶官,而是已經確定被貶才會給差等。
這幾乎是虞國官場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