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後,李青俠回來之前,李龍回到隊裡終於聽到了一個他一直在期盼的好訊息:
上級準備修路了——從四小隊通往鄉里的路,要從現在的土路修成砂石路。
四小隊算整個鄉里東面最遠的村隊,再往東北就是兵團的某個連隊。那裡往縣裡走也只能從四小隊過,和其他連隊只有一條驢車道能過。
後世從四小隊往東南方面還有一條路直通烏伊公路,算是瑪縣的大環城路,只不過這條路修起來還需要三十年。
眼下能修一條砂石路已經非常好了。畢竟泥土地平時塵土飛揚,下雨又滿是泥湯,太難走了。
按許成軍去鄉里開會回來後給的通知,這是國家出錢給各鄉鎮地區修路,算是村村通最早的雛形。
讓李建國有些意外的是,修路再也不像以前挖大渠需要各村勞力出公用工了,也不需要村民交錢了。大家只需要等著路修好用就行了。
李建國在把這個訊息告訴李龍的時候,感慨著說道:
“以前挖大渠修路,那咱都是帶著乾糧去幹活,一干幹一天,累得晚飯都不想吃就想睡,就那一天一個工分。那時候幹活也不知道惜力氣,頭天手上磨的血泡第二天磨爛第三天再出……真苦。”
李龍默默的沒說話,那年代他還小,根本不知道這事情,剛來的時候就知道混著玩,後來大了天天往外跑,累了餓了才回家。
現在想想,真算是享了清福了。
畢竟同齡人中,像許海軍這些,哪一個在十來歲的時候不是幫著家裡人一起幹活的?他還曾經在顧二毛家地裡幫著幹一天活呢。
現在那個傢伙是不是快放出來了?
路是從裡往外修,就是從四小隊開始,先拉來砂石料卸在路上,然後再用推土機推平,再用壓路機壓一下就行了。
畢竟只是鋪砂石路,不需要那麼麻煩。
“明年咱隊裡還要打一口機井。”李建國繼續說道,“打算就在老馬號對面那地方。”
四小隊三個居民點,東南一個,就是李建國他們所在的位置;東面一個,也就是顧博遠家那邊;西邊靠近葦溝那裡有一個。
老馬號處於三個居民點的中間,在路的北面。想來在路南打機井,主要應該還是方便村民飲水吧——畢竟在上級的記載裡,四小隊居民的飲用水主要還是以地井為主。
這種地井水通常只有三兩米深,水鹼性很大,喝久了容易生病。
他們並不知道實際上四小隊大多數人家家裡都打了壓井,至少都是十來米的井深,水質肯定沒問題,沒鹽鹼味兒,村裡的老人們都說,喝這水真甜。
李龍是沒感覺什麼甜,但至少比原來的井水要好多了。
滲層深嘛。
上一世也差不多這兩年打了機井,那時候四小隊還沒現在的這種變化,打壓井的極少。所以機井打好,大家便牽著驢車馬車去到機井那裡打水——當然打水的時間也是固定的,每個星期有一天時間。
開機井費電,所以管水員會在開井的時候會在大喇叭上給大家通知,然後家家戶戶去取水。
李龍當時用的是驢車,盛用的是一個改造過的汽油桶——桶身兩頭箍兩個驢車外胎,作為減震使用。桶平放,上面開一個方形大約一本書大的口,方便往裡倒水。
原來出油口焊死,在桶一側另外開一個洞,焊一根鋼管作為放水口,在鋼管上套上膠皮管子延長使用。
這樣的水桶不少人家都有,機井放水後各家輪流靠近機井,笨一點兒的就是直接用水桶接水往自家水桶裡倒;聰明一點兒的就直接找根膠皮管子戳到機井管口裡,另一頭放進自家水桶裡,這樣方便。
機井管口直徑得有十五到二十厘米,出水量大,邊上修的水塔,過濾沙子用的。水壓大,直接會把落水處衝出一個大坑來,然後再順著渠流走。
那些沒時間拉水的人等機井停了後有空再過來,如果急用水,也會取這個坑裡的水。
畢竟坑四周包括裡面都是戈壁石,時常被水沖刷,挺乾淨的。
李龍隱約還記得有件事情,村裡一對母女兩個步行去縣裡,回來的時候累了,身上也髒了,看四周沒人,便在這坑邊擦洗了身子,然後就被回來的學生看到,講給了父母。
那父母專門跑到那母女家門口去罵,罵了快一個小時——因為大家都預設那坑裡的水就是喝的,平時還會叮囑學生路過的時候別玩裡面的水,別弄髒。
這事傳開後,相當長時間,那一家人都沒臉見人。
今年路開始修,明年機井開始打,歷史還是按原來的軌跡向前,只是隊裡的人生活其實已經變很多了。
李龍猜測今年可能還會有葦把子的任務,不過距離那個還有一段時間。目前呆在家裡沒啥事,偶爾就會回隊裡來幫幫忙。
稻子已經收穫了,李龍買了不少新稻,一部份留在大哥這裡一部分拉回到大院子。
隊里人在收穫地裡剩下的作物,油葵、玉米一項項從地裡收到麥場,最後再收到袋子裡,一部分拉到糧食局成為交公糧的一部分,一部分賣給販子成為異價糧,還有一部分留在家裡儲備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