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預見“新風服裝箱包廠”有了集體單位的外衣,職工的檔案得到承認,能夠享受到退休待遇,哪怕工資差不多,三水縣的服裝廠和第二服裝廠都有可能被挖了牆角。
很簡單,三水縣的服裝廠和紗廠、鞋帽廠等等都是鎮辦集體單位,效益都不咋地。
“東方紅布廠”、“煤球廠”等等才是國營單位,液壓元件廠也是集體單位。
一開始被國營單位招工的待業青年基本上能夠獲得國營單位編制。
也有不少單位存在國營和集體兩種編制。
國營單位的職工調去集體單位,只要擁有國營編制,這勞動關係也會保留。
這時沒有人意識到集體、國營到了最後沒啥區別,一樣的下崗、散夥,退休時退休金一個樣。
反而是現在沒有人重視的企業、事業編制,才真正至關重要,退休金的差距超過一倍。
同樣的集體編制單位,一個坐落在幾里外的郊區,一個就在家門口?兩家的工資即便差不多,也足以吸引人。
“新風服裝廠”辦起來,只要發現技術好的女工要調來這個離家近的地方上班,張芳芬哪有可能不收?
三水縣的服裝廠也是鎮辦集體,女工不是國營編制,在集體單位之間調動,福利、待遇以及退休保障其實都是一回事。
可以想象得出,“新風服裝廠”,其實說成廠子有些夜郎自大,在黃瀚眼裡僅僅是個服裝加工作坊罷了。
但是廠子不怕小,船小好調頭啊!
有黃瀚把關,肯定能夠生產出符合流行趨勢的時裝,何愁不賺錢?
有豐厚的盈利,“新風服裝箱包廠”當然做得到收入不低於三水縣的平均工資水平,以後不知道有多少家離得近的女工爭著調進呢!
黃瀚和張芳芬都不是黑了心的,賺到錢自然捨得發放獎金、福利,職工的收入肯定遠高於集體廠子,那時會怎麼樣?
恐怕得用趨之若鶩來形容!
黃哲遠做主翻建祖宅當然要做到一碗水端平,雖然四兄弟將要得到的房子都是一樣的,但是也存在點差別。
只要不傻,都知道靠東邊、西邊的房子除了南北通透的窗戶還可以開朝西、朝東的門窗,肯定更加敞亮。
靠西邊最好,那是巷道,靠東邊就差了,那邊是臭水溝、爛水塘、荒地,蒼蠅、蚊蟲太多。
因此黃哲遠採取了最公平、最簡單的法子“抓鬮”。
鴻運當頭的黃道舟抓到了最東邊的,也是黃瀚最滿意的,因為東邊沒有鄰居是空地、臭陰溝。
以後只要讓居委會派人來修一修把明溝改成暗溝,臭烘烘、髒兮兮的現狀就不存在了。
然居委會窮得很,哪有可能做該城建局管的事兒,況且黃瀚都不知道此時三水縣有沒有城建局?
原本軌跡,這臭陰溝一直存在到了九一年才被改造。
那是黃瀚家北邊的一條有一百來畝水面的池塘被填平,以前往池塘裡排水的明渠都修成了暗溝。
然由於排水的池塘沒了,導致下到暴雨,黃瀚家包括幾十、上百家鄰居都是水漫金山,最慘時,家裡的水位有接近二尺。
就是因為這個影響生活質量的問題,黃瀚才下定決心翻建樓房,抬高房子的地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