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七十三章 治水之道

民以食為天,受災百姓缺乏足夠的糧食,可能會因為飢餓而導致災民暴動。所以水患後,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糧食問題。

“賑災濟糧,這個說法過於籠統了。如果要賑災濟糧,還得想清楚是等待京城撥下來的賑恤,還是委託地方官吏負責及時賑給。如何做才能符合救濟時效,及時賑民。”

“好,你提的這點很對,不妨再多說一些。”蘇九冬點出兩種救濟方式帶來的不同後果,溫以恒大為吃驚。

孔子有云:“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但蘇九冬的一番話讓溫以恆認為女子不僅不暇,而且還有大智慧。

水患形成原因有二,一為天災,二為人為。此次水患是因天候異常,降雨過量導致河川氾濫、山洪爆發。

蘇九冬思及溫以恆提到的決堤缺口附近,大樹被連根拔起,摧枯拉朽之力度令人震驚。如果人被捲入洪流中只怕凶多吉少,目前上報失蹤的三十多人,估計生還的機率已經不大了。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蘇九冬認為定是原本河岸就有鬆動的缺口,平時河道衙門疏於監管,才遺漏了鬆動的地方,以至洪水能衝破河堤氾濫成災。

“如果平時地方官吏有委任河堤使者與河工認真查驗河堤沿岸,及時發現鬆動的地方進行修補,堤堰修築,那麼這一次的水患也許不會這麼嚴重,死傷竟有數十人。”

此次水患發生,溫以恆代替地方官員直接上述朝廷明述災情,早已在奏摺中陳明,奏啟聖上派遣其他朝中大員前來問責。

“有關河道的部分,屆時朝廷會由治河尚書派遣總河大臣前來問遣,到時候就會知道,是不是浙江的河道衙門平時疏於修築了。”溫以恆對此事也是十分關注,如果真的是平時疏於管理,那麼衢州的河道衙門只怕要感受聖上的雷霆之怒了。

“好,那再說會賑災的部分。浙江與京都分隔還算遙遠,如果苦等朝廷賑恤,實為浪費時間。遠水救不了近火,我認為,還是由你們這些在地方巡視的大臣負責及時賑給。”

蘇九冬在翻閱《禮記》時看到其中有制,先秦時已然有儲蓄糧食、以防範災荒的觀念,先秦非常重視積穀防災。

賑濟災民,一是為解決災民饑饉,二是為避免發生民亂,維持社會治安。

“災糧賑給善後,牽涉到朝廷的防災政策,與平時地方官員的防災措施。太宗時設定義倉及常平倉以備凶年,玄宗時義倉之糧不足賑恤時,則兼以正倉米充之。所以平時官府設定義倉與水利興建在此時就會派上用場了。”

說到水患賑災,蘇九冬能如此長篇大論頭頭是道,全賴於她平日時常翻閱書籍,從書中獲取知識。

“我朝確有效仿太宗設定義倉、常平倉,到時賑災糧會從地方義倉裡出,若還不足夠,朝廷也會派人從各地義倉調糧。”

蘇九冬不懂朝事,但是平時看書涉廣,更能對水患賑災侃侃而談,聯絡實際情況表達自己的看法,溫以恆對蘇九冬更加刮目相看。

“此女確有大智慧。”溫以恆在心裡默默嘉許蘇九冬。

賑災濟民後,受災地區糧價也是需要按備調節的部分。

溫以恆輔佐朝政時,提交聖上查閱後早先頒佈命令,讓地方官員以政府財力買賣糧谷,豐年加價收糴,荒年減價出糶。獲此谷糧,作為災荒之年的賑災救濟和調節糧價的作用。

所以如今衢州附近因受水患糧價暴漲,溫以恆才得以藉此調節當地糧價,才不會使得人民乏食、饑饉而引起民亂。

“災區糧價因此得以控制,百姓得以維持生計。頒佈此條政策的官員目光長遠,實為高瞻遠矚之人,朝廷太需要這樣的人才了。”

蘇九冬由衷的感嘆,卻不知頒佈這條政策的官員現在就這她身邊。

溫以恆聽蘇九冬誇得真誠,喜形於色的大笑出聲。蘇九冬不知溫以恆為何突然大笑,以為是他想出了什麼治理計策。

“我沒有想到什麼好計策,只是擔憂欽差大人的治水手段。他提出的治水的方法還是走老路子,加高河堤,或者擴大堤壩。”

溫以恆重整情緒,收斂了心神,繼續把注意力集中到治水的話題上。

蘇九冬立馬予以否決:“我認為這個方法不可行。加高堤壩和擴大堤壩,仍需要年年修建加固。神話中姒鯀治水用的就是這樣的障水法,然而是水面只會越淹越高,一旦再次潰堤,又會造成人員傷亡。”

“與其用障水法堵住洪水,不如效仿大禹治水,開闢河道將其疏通。既可讓洪水迅速分流,地裡田間也能有水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