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九冬的高聲喝號吸引了眾人矚目。
說罷,蘇九冬一馬當先,率先衝到郭啟峰身邊奮勇殺敵。
眾將士皆知剛才大喊之人是蘇風瀾上將軍之女,她只知醫術不會武術,此番貿然衝鋒,估計是凶多吉少。
然即使明知前方充斥著廝殺與血水,蘇九冬依舊一往無前,迎敵而上。
女流之輩尚且如此英勇,我大胤朝的血性男兒又如何再有後腿逃跑的理由?
於是,在將軍之女蘇九冬的帶動下,胤軍眾將士登時氣血上湧,開始衝鋒陷陣,奮勇殺敵。
高勒奇本以為此次的守河岸戰很容易就能打完,沒想到胤軍軍營裡竟有個不怕死的小兵在叫囂,居然把胤軍計程車氣給活活叫了回來!那些還想奔逃的胤軍士兵果真掉頭回來殺敵了!
高勒奇驚訝道;“他們?他們是不是瘋了?明知我們有騎兵守在岸邊,卻還紛紛下水渡河,怕不是要當我們的蹄下鬼!來呀!給本王繼續死守岸邊!不可撤退!”
兩軍對陣,雙方都是頭鐵拼命。然高勒奇的遛彎人馬終是不敵二十萬胤軍。人數上不佔優勢,英勇殺敵的程度也拼不過掙扎在生死一線的胤軍。
高勒奇最終敗下陣來,被郭啟峰一刀了卻性命,原本的馬上悍將成了刀下亡魂。
六萬人蘇金軍被二十萬胤軍打得落花流水,倉皇而逃。
胤軍此次的大獲全勝使得疲憊的隊伍士氣大盛!郭啟峰率領十九萬人馬安然渡過石茶河,全數登岸。
郭啟峰見軍中士氣回聲,人人皆是浴血拼命的模樣,便準備乘勝追擊,繼續朝著巴雅城進攻,然而此時蘇九冬卻敏銳的嗅到了一絲不安的氣息。
蘇九冬歇下了厚重的鎧甲,對郭啟峰進言勸諫道:“郭將軍,我軍行軍至此,剛才又奮勇殺敵,強悍渡河,已然是疲憊不堪,眼見再無追擊殺敵的精力了。”
蘇九冬轉頭望向四周計程車兵,眼裡心裡一陣酸澀:“目前我軍的情況確實不適合繼續追擊,不如先就地休整。養精蓄銳後,才能養回體力,方能繼續上陣殺敵。”
“而且我們剛剛渡河,巴雅城雖然近在眼前,但我們對附近的情況並不熟悉,如果貿然行動,恐怕會遭遇敵軍的埋伏。目前就地休息最佳,也可派人在巴雅城附近打探情況。”
蘇九冬的建議確實符合軍心,不少將領也對此十分認同。然郭啟峰嚐到了初次勝利的果實滋味,正殺得兩眼通紅,根本聽不進蘇九冬的勸諫。
“爾乃將軍之女,怎可如此貪生怕死?!”郭啟峰反而叱罵起蘇九冬來:“我軍正是士氣大盛之時,不在此時繼續乘勝追擊,難道要等到士氣沒了再追?”
郭啟峰比蘇九冬想得更遠:“原先你已向本將軍透露,溫相與蘇將軍已經到達巴雅城附近,如今正等待時機與本將軍率領的西路軍匯合。”
“你如此極力勸本將軍停止行軍,是不是擔心本將軍搶了你父親的功勞?”
蘇九冬只覺得郭啟峰想多了,下意識想回嘴,但又轉念一想,郭啟峰是一軍將領,她不可直接當著眾將士的面對郭啟峰進行反駁。
那樣會造成將軍形象有損,更讓兩位將領不和的傳言不脛而走。
蘇九冬降低姿態的將郭啟峰請到營帳裡商談。然而蘇九冬並沒有直接開門見山的勸阻郭啟峰停軍休息,反而向郭啟峰說起來故事來。
蘇九冬請郭啟峰入座,好聲好氣問道:“家父曾經提及,郭將軍平日也是愛看書之人。不知郭將軍可曾看過《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本將軍只曾有看過陳壽所著《三國志》。”
蘇九冬頓時一愣,這是才反應過來,《三國志》是史學家陳壽撰寫的史書,寫於西晉時期。而《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創作於元末明初洪武年間的,難怪郭啟峰不曾知悉。
《三國志》是史書,《三國演義》是。蘇九冬要提及的人物在歷史上存在的,所以只要郭啟峰看過《三國志》,也會知曉與之相關的事蹟,因此溝通起來想必不會存在太多誤會。
蘇九冬轉而解釋道:“啊…是的,原本是小女記錯了。小女要說的故事人物,正是《三國志》裡的曹魏名將夏侯惇以。”
“將軍既然看所《三國志》,想必對火燒博望坡戰役也有所知悉。夏侯惇戰績斐然,卻因不肯聽從李典的建議,輕敵冒進,遭遇了劉備的伏兵追擊…”快眼123
蘇九冬說完故事,意有所指的望向郭啟峰,郭啟峰不為所動,依舊靜坐堅如磐石,只是盯著蘇九冬的一雙眼睛確實射出了冷冷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