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啟峰想要調轉馬頭出城,卻為時已晚。
巴雅城外,石茶河邊,蘇九冬在郭啟峰率領七萬精銳部隊進攻巴雅城後,也是擔憂不已。
眼下距離郭啟峰領軍進攻巴雅城已有兩刻鐘之久,巴雅城外的動靜卻一下比一下使人困惑。先是歡呼聲震天,而後又是殺聲四起,叫人為之困惑不已。
慌不擇路的郭啟峰顯然沒有想起來臨行前蘇九冬所囑咐的話,如遇不測,便發射火焰訊號向大營求救。
眼下郭啟峰也正如亡命之徒般,對蘇金軍進行最後的反抗,也根本沒時間騰開手去扒拉腰間的火焰筒去發射求救訊號了。
遠在大營的蘇九冬雖然沒有看到郭啟峰曾有發射火焰訊號,但也能聽到巴雅城裡響起的喊殺聲。
沉思過後,蘇九冬最終還是衝回營帳裡重新穿上鎧甲,找來郭啟峰的副官何曉銘,認真提議道:“巴雅城裡有動靜,還請何將軍能派一支小隊去前方查探一番。”
蘇九冬自己猜測往日在軍營裡聽聞的打仗殺敵聲響,沒有在打仗中途就歡呼、歡呼過後又繼續對敵軍進行廝殺的經歷。
何曉銘也聽到了巴雅城裡的動靜,但他所思考的角度卻比蘇九冬樂觀許多:
“巴雅城裡的動靜不就只有郭將軍殺退敵軍的動靜嗎?剛才的歡呼聲不正說明了郭將軍已經擊破了巴雅城的防線了?”
“蘇小姐原先不是在蘇將軍的中路軍裡待過嗎?應該對打仗的動靜有一定的瞭解了吧?那就是正常的殺敵聲而已,蘇小姐不必擔憂。”
“原來何將軍也聽到了那歡呼聲音,難道您覺察不出其中的不妥之處嗎?”
蘇九冬問道:“何將軍說是正常的殺敵聲,敢問何將軍可曾有在殺敵中途發出不明的歡呼聲,而後繼續殺敵的情況?”
“既然剛才的歡呼聲是真實存在的,那必有其理由。敢問何將軍能否回答小女,打仗之時發生了何事才會讓全軍沸騰歡呼?”
何曉銘回答道:“必然是打了勝仗後的喜悅才使得全軍歡騰。”
“好。既然是打了勝仗的歡呼聲,那為何歡呼聲後又有殺聲四起的情況?”
“不是已經殺了敵軍打了勝仗嗎?再來的殺敵聲又是為哪般?”
蘇九冬的連珠炮問將何曉銘問住了。
蘇九冬將何曉銘請入郭啟峰的主帳中,打算二人先私底下密談後再做決斷。
蘇九冬留心周圍無人後才肯繼續與何曉銘說:
“何將軍也許一時之間想不出答案,那不妨讓小女來替您回答。”
“打仗時殺聲震天,那是兩軍交戰的動靜。先有歡呼聲,應該是兩軍之一的一方獲得了勝利。”
蘇九冬來到沙盤前向何曉銘推演。蘇九冬先將代表胤軍的紅色龍頭標誌推到沙盤上的巴雅城前方,分析道:
“我們距離巴雅城尚有一段距離。如果是蘇金國那方勝利,他們的歡呼聲在巴雅城裡,我們不會聽得真切。”
“而那段歡呼聲能清晰傳入我們耳中,說明發出歡呼聲之人在城外,且比巴雅城裡的蘇將軍距離我們更近,所以能斷定聲音是我方軍隊發出的。”
何曉銘點點頭,但還是有些不以為意。他們是大胤朝人,當然會認為是胤軍勝了,自然傾向於剛才的歡呼聲是由郭啟峰打了勝仗發出來的。
蘇九冬看出了何曉銘對她剛才的分析並不上心,甚至可能還在心裡的認為她對歡呼聲的分析是無意義的…
蘇九冬沉住氣,一邊盯著何曉銘的雙眼,一邊認真分析道:
“然而在歡呼聲後再有殺聲,說明了剛才的勝利只是暫時的,這樣殺聲再起的情況存在兩種可能,其一是暫時落敗的一方有援軍趕到及時救援,雙方又打在了一起。”
“按照如今的情況來看,第一種情況的可能性不大。”蘇九冬篤定道。
“為何第一種情況不可能?”何曉銘已經從蘇九冬的分析中察覺出她確實有頭腦,對行軍打仗一事並不差,所以這時才開始對她說的話上心。
蘇九冬繼續分析道:“如果是我方落敗,郭將軍早就會發射火焰訊號彈請求支援。然而我們並沒有收到求救訊號,也沒用派出援軍,所以這點排除。”全本
“如果是蘇金軍落敗,巴雅城的守軍已經是阿日斯蘭的最後王牌,往後也不可能有別地的軍隊來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