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以恆神情嚴肅:“微臣能直接將此事上報於聖上,自然有確鑿的證據在手,但……”
天鐸帝催促道:“但什麼?有什麼話就直說,今日乃你我君臣私下會見,有話但說無妨,朕不會在意,說錯了也不會治你的罪。”
溫以恆對天鐸帝輕輕躬身,語帶歉意:“但由於今日進宮實在匆忙,證據未曾帶在身邊,待微臣今日回府中將證據整理完全,擇日再上交於聖上。”
“那些夷人與朝中大員勾結一事尚需要從長計議,但是處理那些夷人橫行鄉里的事情刻不容緩。”
天鐸帝將目光轉到蘇九冬身上,問道:“你向來有不少好主意,你自己也親身感受過夷人在我大胤朝犯下的惡行,對此你有什麼提議?”
天鐸帝對蘇九冬的提問,也有試探之意,看蘇九冬所謂的做事風格是傾向於哪一種方向。
蘇九冬再拼了一口茶水,才緩緩說道:“西晉時期永嘉之亂的事情絕不可再重演,若不想重蹈覆轍,就必須立刻採取行動。”
蘇九冬心中早已有了盤算,並不著急將所有計劃全盤說出,而是故意挑存在小破綻與激進的辦法來說。
“小女的提議,無非是在原先政策的基礎上,將那些夷人分散安置在邊境,或者將他們全部遣送到環境最艱苦的地方去,讓他們開荒種地、按律納糧。”
“但一定要將他們圈禁在當地,不可隨意外出與人接觸,再者嚴禁他們入京與官員接觸,從根源上斷絕他們與朝臣接觸的機會,也許這算不上好提議,但至少是有用的提議。”
蘇九冬的這個提議趨於極端激進,但也深合天鐸帝的意思。
然而對於蘇九冬故意存在瑕疵的提議,溫以恆也有自己的不同見解:“妥善安排好夷人的歸置,確實是我大胤朝萬世長遠的策略。”
“但歸降於我朝的夷人數量數量眾多,而且還有改頭換面扮做漢人、雜居在天下各州道的夷人也不少,如果此時突然將他們全部轉移至蠻荒之地,只怕會引起各地的暴亂。”
溫以恆對蘇九冬的提議做出了小小的改動:“微臣認為不可操之過急,需將他們分批轉移、漸漸遣送至蠻荒邊境之地,並在各個邊城關口嚴防鄰國外族人出入,才是長久之計。”
“你二人的提議都很好,九冬兒敢想敢做,子初則能顧全大局……若能將兩個方式進行合適的折中與結合,得出的辦法應該就是比較萬全的計策了。”
天鐸帝沉思一陣,最終同意先試行溫以恆的建議。
溫以恆在天鐸帝的授意下從書架上拿出大胤朝的江山版圖,展開在書桌前,三人便細細選起試行地來,圈出某個荒地,將那些夷人全部趕過去開荒耕種。
最終,天鐸帝將試行的地點,選在關內道的一處荒山,此的荒山距離情況最為嚴峻西受降城不過二十里地,而那些居住在西受降城的外族夷人,就是此次試行的“試驗品”。
事情商議結束,天鐸帝將溫以恆與蘇九冬二人親自送出麟德殿,臨了還對蘇九冬說道:
“今日與你二人相談甚歡,尤其是九冬兒,奇思妙想,劍走偏鋒,令朕收穫頗豐,往後九冬兒也可以經常來後宮裡坐坐,與後宮的娘娘們說一說你的見解,為她們解乏解。”
蘇九冬佯裝誠惶誠恐的應承,內心卻十分平靜,她知曉天鐸帝喜她有智慧,但又不喜她太有智慧。
如果今日她是聰慧的男兒,想必天鐸帝也不會僅僅讓她入宮陪後宮娘娘解悶,而是直接入隔閣效力朝廷了。
蘇九冬與溫以恆二人今日同樣是涉險過關,而蘇九冬更憑藉自己的獨特見解,意外獲得了天鐸帝的青眼,於朝堂於後宮,也不知是福是禍。
坐在回國公府的馬車上,蘇九冬與溫以恆還是不能鬆一口氣,繼續討論這今日與天鐸帝商談的夷人安置問題。
溫以恆暗暗瞟了蘇九冬的紅唇一眼,問道:“今日你特意引導聖上,讓他將西受降城選為試行的邊城,是為了整治隱次歸他們、使得雲慕林有所收斂吧?”
蘇九冬自豪的仰起頭直面溫以恆的星目,傲然笑道:“不錯!雲慕林與隱次歸因自己的一己私慾隱瞞旱情,致使朝廷賑災延誤、害得西受降城的災民無辜去世。”
“他做了天大的錯事,最後卻只被聖上罰禁閉,實在難解我心頭之恨,今日我就要借聖上這把刀,殺一殺他與那些戎狄富戶的銳氣!讓他知道我們這些平頭百姓也不是好欺負的!”
溫以恆不無得意的笑道:“今日你將焦點往西受降城一引,估計雲慕林也不敢與隱次歸他們有所動作了。”
蘇九冬一愣,問道:“雲慕林又要聯合隱次歸他們作弄?”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