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遊說秦王道:“我曾聽說,‘不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就發表意見是不明智的;清楚地瞭解事情卻不說開是不忠誠的!”
他想了許久,又說:“身為臣子對君主不能忠誠相待就應當死!說卻有所隱瞞也應該死!儘管這樣,我仍想把我聽說的全部說出來,請大王栽決定奪其罪過!”
他聽說,天下北方的燕與南方的魏,又在聯盟楚國聯合齊國,收羅韓國的殘剩之勢,結成合縱之約,打算在西南方向與秦國相對抗。
他曾暗地裡偷笑。
世間亡國的情況有三種,而終究會有人來收拾殘局,說的應該就是如今的世道!
他聽說,‘混亂的國家攻打治理有序的國家,必然會滅亡;邪惡的國家進攻正義的國家,必然遭受敗亡;違背天理的國家攻打順應天道的國家,必將滅亡。
現在天下諸侯儲藏的財貨兵器都不充足,圓積的米糧也很缺乏,他們把所有的百姓徵集起來,組成百萬之師,雖然前面有白刃刀鋒,後面有利斧,仍然敗退逃跑,不願拼死抗戰。
百姓不肯拼死抗戰,是由於上層人士不拼殺。揚言獎賞卻不施行,說處罰卻不實施,所以百姓才不願意為國家拼死抗戰。
“現在秦國號令分明,實行賞罰制度,按照具體的情況分析有功無功。在離開父母懷抱的時候,從來未曾見過敵寇。
他聽說作戰就停止步伐,脫下衣服,對著敵人的刀鋒向刃,赤腳踩踏.炭,幾乎全部決心死於戰場。
決定要戰死還是逃生是很不相同的,但百姓仍然願意為秦而戰死,這是把奮戰至死的精神看得很重的緣故。一人能夠戰勝十人,十人就能夠戰勝百人,百人就能夠戰勝千人,千人就能夠戰勝萬人,萬人就可以戰勝整個天下。
現在的秦國,如果把地形載長補短的話,土地方圓就有數千裡,驍勇的軍隊就有幾百萬人。秦國號令賞罰分明,地形險要有利,普天之下沒有能比得上的。
憑藉這些優勢來與天下諸侯爭霸,即使是整個天下也不夠秦吞併。
他從這些就可以看出,秦國一定是作戰就不可能不勝,攻就不可能沒有攻取,抵擋抗敵就不可能不擊破。
開拓國土數千裡,這將是很大的功業。
但是現在秦國軍隊疲勞困頓,百姓窮苦,積蓄也已經全部用完,田園荒廢了,糧倉空虛,周圍的諸侯也都沒有臣服,霸主的聲名沒能建立。出現這種奇怪的事情沒有其他原因,是因為我們秦國的謀臣未能完全忠誠的原因。
“我想要談論一下往昔。以前,齊國在南面攻破了楚國,在中部打敗了宋國,在兩面降服了秦國,在北面又戰勝了燕國,在中部地區又役使韓王和魏王。國土寬廣軍隊強大,作戰必勝攻取必克,天下為其所號令,清澈的濟水與混濁的黃河是其天然屏障,長城是它堅固的防守。”
齊,連續戰勝五次,只戰敗一次就滅了。
他由這件事可以看出,作戰決定萬乘之國的存亡。
“並且臣還聽說:‘砍伐樹木要除根,不去禍害相鄰,禍就不會存在了以前奏與楚交戰,奉大敗楚,佔領了那城,奪取了洞覽、五都、江南,楚王透亡,閱東躲威在了陳。當時,繼續攻打楚國,便能攻取全部楚地。
佔領了楚國,那裡的百姓就及夠他們使用,那裡的物產也足夠我們使用。東可強於齊、燕,中可以凌駕三晉,如此一來就可以一舉而完成建立霸王之業,令天下諸侯臣服於秦。
但是謀臣卻沒有這樣做,反而率軍撒兵並與楚議和。
如今楚國已收復故土、聚集了四處離散的百姓,立下社稷之主,建立起宗廟,號令統率天下諸侯在西面和泰國抗衡,這樣泰國第一次失去建立霸業之機。
後來天下諸侯聯合起來,兵臨華陽城下,大王您採用詐術擊破了他們,一直通進到魏國都城大梁之外。
如果繼續圍困大梁幾十天,便可攻取大梁。
一旦佔領大梁,就可以吞下整個魏國。
吞併了魏國,楚、趙聯盟之約也就破了。
楚趙聯盟一旦散了,趙國就會很危險。
趙危險了,楚國就會孤立。
如此一來,秦國在東面就可強於齊、燕,在中部可以凌駕三晉。這樣的話也就能夠一舉建立霸王之業了,天下諸侯都前來朝拜。
但是謀臣卻不這樣做,反而率軍撤退,和撥國議和,使得魏國收復故土,聚集了四處離散的百姓,立下社稷之主,建立起宗廟。
這樣的泰國第二次失去了建立霸業之機。
前不久很侯擔任相國,治理泰國,他想用秦國一國的兵力建立兩國才能建立的功業。
因此軍隊整日在外承受日曬雨淋之苦,百姓在境內疲弊勞苦,卻始終不能建立霸業,這樣秦國第三次失去了建立霸業之機。
“趙國位於各諸侯國的中間地帶,是百姓混雜之地,人民輕浮難以管理,使得國家的號令無法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