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道:“張秉寬南下的目的,未曾想清楚,那陛下此番召他回來,又是為何?”
一時間,李東陽和謝遷都被問蒙了。
如果說張周南下有其任務,在沒完成的情況下,皇帝有必要這麼著急把張周召還?只是因為皇帝覺得少不了張周這個謀士,非要急著見?
劉健繼續道:“南京兵部尚書的差事,陛下也未說要交給何人,難道此差事,陛下會放還給張秉寬身邊之外的人?”
“你是說。”李東陽道,“陛下會在張秉寬身邊人中,挑選下一任南京兵部尚書的人選?”
劉健道:“並不一定是現有的人,但推薦的事,必定是張秉寬一力促成,但他究竟要推薦誰,你們心裡有數嗎?”
這又把李東陽和謝遷給問住。
皇帝先讓張周去當南京兵部尚書,把倪嶽給取代了,顯得“合情合理”,畢竟倪嶽是“高升”吏部尚書,而張周在大明軍中的聲望很高,且張周被派往南下,完全符合傳統京官的利益。
可隨即倪嶽被勒令致仕,張周被調回……
這就會讓劉健覺得。
皇帝這是用一個迂迴反打,把南京兵部尚書的位子給拿過來,交給張周了。
張周走了,他推薦個人上來,把南京兵部尚書給佔了,張周就等於是佔據了江南半壁江山的軍政大權了。
謝遷苦笑道:“會是誰?唐伯虎嗎?還是王德華?總不會是王伯安吧?兩個新科進士,一躍做大明尚書?南北兩京兩兵部尚書?劉中堂啊,您會不會太多心了?”
李東陽慨嘆道:“是否陛下刻意而為,尚且不知。但在草原平靖之前,大明從兵部到都督府,再到西北各處的督撫,怕是陛下已不可能再信張秉寬之外的人了。”
這話說得讓謝遷唉聲嘆氣。
李東陽並沒有在哀怨。
只是說出個事實。
既然皇帝是鐵了心要平草原,肯定是要把相關配套的差事完成,張周當兵部尚書,南京兵部尚書肯定也會用張周認為能穩定一隅的人,畢竟大明在平北方時,南方的安定同樣重要,要防止有人趁機作亂。
至於西北從三邊總制到宣大總制,再到薊州、遼東等處,也必定會逐漸換上張周的人。
但究竟是誰,就不好說了。
李東陽道:“張秉寬這兩年用人,有些不按舊理,但每次舉薦所用之人,都能獨當一面。反而是之後用到寧夏巡撫楊應寧,卻未曾取得效果,既不是楊應寧能力不足我等看走眼,也不是朝中未曾配合。”
“那是為何?”謝遷急切問道。
李東陽皺眉道:“是因為陛下對於西北軍政的期許,非張秉寬所舉薦出來的人,不能深諳其中之道。就如同寧夏這一戰,沒有王伯安的奇襲草原之舉,光靠楊應寧於寧夏出兵,會有何成效?”
謝遷道:“或還真並非如此,你們猜,若是把楊應寧換成王伯安,結果會不會大相徑庭?”
劉健抬手打斷二人的對話道:“不要為未有之事做無端揣測,西北大捷,對大明來說是定國安邦的善舉。西北的事,走一步看一步吧。”
潛臺詞就是在提醒李東陽和謝遷。
咱打不過張周,還是妥協吧。
讓那小子上位,他愛咋咋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