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97章 終章:嘉穀在守護

2016年,是驚濤駭浪的一個年份。

也是在這年底,啟動了國內最大海洋牧場建設專案的嘉穀,受邀研究在南海建設海洋牧場的可行性。

這根本不用多考慮。

儘管南海的海況比渤海更加複雜,齊政依然毫不猶豫的拍板,抽調海洋事業部部分精幹人員配合邀請方的工作。

按照嘉穀的經驗,海洋牧場的建設,毫無疑問會牽扯到很多水文資訊的改變。譬如人工魚礁的加入,會改變海底起伏;珊瑚或藻類的生長,可能形成流向複雜的紊流區,裹挾底層營養鹽和有機質輸送到上層水體;新形成的複雜流場環境又會吸引海洋生物聚集和棲息,使海區的生境型別發生改變……

相關部門人員無疑對此很感興趣。

呃,據說這涉及到水下礁石分佈、洋流、溫度躍層和密度躍層,乃至海洋生物的活動的海洋資訊網路資料庫的建設,而海底航行最需要這些資訊。

說得再直白點,海洋牧場一建,海底地圖不隨之更新的話,摸進來的不明潛航器弄不好眼前一黑,就不知道撞上什麼了。

嗯,反正齊政不敢多問,也不敢多說。但結果就是,嘉穀的海洋牧場計劃要向南海方向延伸了。

恰巧另一個好訊息出來助力——2017年,嘉穀首艘10萬噸級的大型養殖工船正式建成下水,在黃海執行良好。而經過一系列技術的攻關,其它各式各樣的大型深遠海網箱也相繼投入使用,配合海洋牧場的建設,使得在南海建設一片片“深海良田”成為可能。

於是,在相關部門的支援下,嘉穀計劃在未來10到15年,投資建造10艘大型養殖工船,配以補給船、油料加註船、綜合試驗船,形成總噸位過200萬噸的數支國際領先的標準示範船隊。

——齊政笑言,10萬噸的正經航母還沒出來,10萬噸的“養殖航母”倒是先出來了,而且將來弄不好能編成“十十艦隊”,實現真正的“耕戰結合”。

及至2018年,嘉穀的海外投資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局勢衝擊——首當其衝的是在澳洲的投資。

澳洲在基礎設施、農業和畜牧業等領域對中資不斷收緊繩索,中資領頭羊嘉穀被汙衊“掠奪土地資源”、“盜竊農業智慧財產權”,只能被迫出手澳糖等資產。

然後,嘉穀反手利用在海外其他國家的農業投資,搶佔了澳洲農產品的出口份額。

搞笑的是,最積極搶佔農業出口市場的,是對於嘉穀在美投資視而不見的美方,果然是父慈子孝。

西方不亮東方亮,俄羅斯對於吸引嘉穀的投資卻很有想法。

——隨著嘉穀大豆新品種在俄遠東的大面積推廣種植,大豆成了俄遠東對華出口的第一大宗商品,很是擠佔了美國大豆不少份額,可以說是相當吸引仇恨了。

不過,儘管俄方加強對華合作的心思很明顯,考慮到日後更加複雜的局勢,齊政並未因其開出優惠政策而貿然加大投資,反而將目光投回國內。

此時的嘉穀,已經是一個單單直接或間接管理的土地就高達上億畝,牽扯的就業人數過百萬的龐然大物了。

儘管齊政不惜成本啟用最先進的管理系統,但對於這樣一個涉及業務繁雜、涉及地域廣闊的龐然大物而言,已經很難做得到如臂使指了。

最關鍵是,時代悄悄變了。

——大,慢慢成了一種原罪。

於是,齊政花費不少精力,說服了嘉穀高層,開始對龐大到有些臃腫的嘉穀集團進行“瘦身”。

首先是釐清大大小小已經走上正軌的農業合作社的產權。嘉穀開始逐步退出合作社的具體經營,轉而專注於提供農技、融資和社會層面的支援。

然後是開放一些優質但並非核心的業務。譬如開始產生回報的紅豆杉專案,又譬如具有農場經濟可持續性的糧食作物農場……嘉穀吸收了一批有能力有意願的投資者,既回籠了可觀的資金,又減輕了不少經營壓力。

怎麼說呢,這個過程有悲有喜,遠遠談不上一團和氣。但大勢不就是這樣嗎?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當然,這不是直接的分割了事,嘉穀對於經營者的要求還是蠻多的。因為哪怕“分出去”了,這些單位多多少少還得依仗嘉穀的供應鏈生存,換言之,不說嘉穀一言決它們生死,起碼嘉穀的底線它們不敢輕易逾越。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很大一批年輕人冒了出來。

嘉穀這些年一直致力於培養“新農民”——尤其注重培養他們的現代農業技能,告訴他們如何研究土壤、植物、昆蟲……乃至於氣象。

嘉穀親身實踐總結出的經驗,又有好產品,這對有志於做現代農業的年輕人來說有足夠說服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