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還想著劉榮會順著自己的意思諫言請治張釋之之罪,卻不想倒是為其求起了情。
天子劉啟好一番思慮過後,才言道:“既然如此朕便赦其之罪,只是其不可再在淮南國為相之,讓其歸長安而來吧”。
“謝父皇!”。
……………………………………………………………………
此事說完了,天子劉啟便是問道:“聽王仡言道,你是有要事要求見朕,何事說吧”。
“諾!”。
“稟父皇,父皇命兒臣署理長安廷尉署,然此時廷尉署中有近十餘個百石之吏開缺,固此,兒臣便想要請父皇准許兒臣可親自選任官吏”。
百石之官,怎會令天子劉啟放在眼中,且漢家之皇子,甚至太子,皆是放養之。
便是要其自己去折騰,如此才能明瞭到底如何才能做好漢家之皇子、太子。
固此,天子劉啟當即便應了下來:“僅十餘個百石之吏,你自己選任便可行之”。
然劉榮當然知道老爹定會如此說,當即便是從懷中取出了那捲帛書呈在手中,行禮言道:“稟報父皇,此次選任官吏,兒臣並非是要已以往之策行之,而是要公開招募官吏,還望父皇准許之”。
原本天子劉啟便準備打發劉榮走,接著還要批閱奏摺,而當聽劉榮言道此次選任官吏竟是要公開招募官吏,當即便放下手中剛剛又拿起來之簡牘。
接過侍從轉呈過來之帛書,天子劉啟便是細細觀之。
過了好一陣之後,天子劉啟才言道:“此是你所思之策”。
劉榮之此條諫言,完完全全是為天子劉啟又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漢家自高皇帝劉邦起,為朝廷選拔人才,便是一甚令天子犯難之事。
招攬不到合適的人才,的確是一重中之重之事。
這五十餘年間,朝廷重用之臣子,都還是當年隨高皇帝之列候,或其子嗣。
漢家之歷任丞相,自蕭何而至周亞夫皆是如此,無一人是從底層爬上來的。
即便是能從底層爬出來,那也是落困難重重,張釋之當年能有機會得文帝之重用,還是因為其家中乃是富貴之家,其兄張仲花錢給他捐了個騎郎之官。
即便如此還是十年都是默默無聞,後來張釋之自己都是認命了,想要辭職歸家,還是當時身為中郎將的袁盎向文帝進言,張釋之乃是大才之人。
才令其改任謁者,能夠有機會靠近天子。
一次談論下來,才被文帝看中做了謁者僕射。
而此時劉榮之諫,以考試來選拔官吏,似乎完全便可解決這一問題。
不過天子劉啟還是迅速冷靜了下來,完全以考試來選拔官吏,實際實行起來到底如何,還未可知。
而劉榮當即便言道:“回父皇,此卻為兒臣所思之,只是這科舉實行之策,乃是與老師相商所定之”。
聞言,天子劉啟便是一點頭,的確,這帛書之內容中,卻是有些賈誼之文風。
考慮良久之後,天子劉啟又言道:“此策或可行之,你與朕說說此次具體如何行之”。
如此,劉榮便言道:“回父皇,此次科舉,兒臣的想法是要先設一道門檻,為朝廷之官吏,定然是要能識文斷字,首先便是要能夠默背下千字之古之先賢之文章,且能明其何意”。
言畢又道:“其二,便是要考報考科舉之人,對漢律之瞭解。此次選任之官吏乃是廷尉署中之官吏,兒臣以為,所選之人即便不求甚明漢律九章,亦要大致知之,且要以具體之刑案還如何判決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