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透過考試之人,皆要寫下一篇策論,而兒臣會親自見其稽核之”。
“如此下來,最終考過科舉之人,還要有最後一道稽核,我漢家向來是以孝而治天下,固此還要核查此人是否德行有虧,若其德行不夠之,亦不行矣”。
劉榮可是考慮了好久,再與賈誼商量之後,才最終定下來了此次科舉之章程。
此次雖只是遠十人來任廷尉之屬官,且皆是不過百石之官。
但劉榮可是將其看做了重中之重之事,這可是要選出來直接到自己的大本營,廷尉署,且還是智囊團中的人,怎能輕易便任命之。
要說能默背千字之先賢之文章,並解釋之這倒是不難,但漢律九章之法身為繁瑣之,平常之人,即便是知道考漢律,其也難以一時半刻熟記漢律之定。
透過了兩次考試,卻還有劉榮親自之面見稽核,即便有什麼濫竽充數之輩,也會被劉榮毫不留情的踹出去。
…………………………………………………………………………
聞劉榮之言,天子劉啟也覺得劉榮所說的還是比較完備的,或可行之。
“既然如此,朕便准許之,既然是要考漢律,朕便命御史大夫協助於你”。
然天子劉啟還是擔憂劉榮太過於稚嫩,怕出了什麼差池,令晁錯從旁協助定有益無害的。
見老爹是應下來了,且讓個法家之名士助之,或許還可事半功倍。
“兒臣謝過父皇”。
接著,劉榮一行禮便離去之。
隨後劉榮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要將這科舉之事給傳出去,且還要穿的整個長安城中人盡皆知。
要行科舉當然是要參與的人越多,才有更大可能選出人才來。
然這種新穎之事一從宮中傳出去,整個長安便是炸開了鍋,不管是不是士人,皆是在談論此事,皇長子要行科舉選任官吏。
雖然選任之官吏皆是些百石之末流小官,但這可是與皇長子劉榮迅速拉上關係的方法。
誰人不知,皇長子劉榮得陛下之盛寵,天子其餘只要是年過九歲之子,皆已被封王而到漢家各地就任諸侯王。
而只剩下了皇長子一人在長安,用腳後跟也能想出來,漢家只有太子才可在一直在長安常駐之。
且劉榮平日對於朝臣們的種種是好,皆是不予理睬之,這些個朝臣自然是將此次考科舉看成了一個機會,一個絕好的契機。
而那些個底層之士人,聽道有人宣讀之,此次科舉不論出身,皆可考之,便更是高興的喜不自勝之。
而原本只是聽到傳聞,全然不信之人,此時亦是相信了。
在這一群興奮的人群之中,有一人卻是異常冷靜之,在心中暗道:“這便是我富貴之機也”。
接著便是迅速從擁擠的人群中擠出來,歸自己之住處而去之。
最終上至列候公卿,下至底層之人,皆會歸家,令自己還在讀書之子嗣家人苦讀漢律。
在長安城西一富貴之家中,只見一少年正在抱著一竹簡苦讀之,而一旁有一中年之人,捫髯言道:“吾家之富貴,皆寄託在我兒身上了”。
然更有甚者,還給自己遠在他鄉求學之親朋去信,令其速速到長安來,參加漢家有史以來第一次科舉。
而劉榮早在將科舉之事公佈出去之後,便是準備好了應對那些個列候公卿來求情之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