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明軍的進步,作為對手的倭寇最有發言權,在十年前,一百個倭寇,在幾個精銳武士的率領下,便敢向上萬明軍發起衝擊,還能戰而勝之,殺敵無數;到了五年前,同樣的倭寇,就只敢衝擊上千人的明軍隊伍了;到了這幾年,情況變得一年比一年糟糕,幾乎在人數相當時,倭寇也沒法佔到優勢了,如果碰上比較生猛的‘俞家軍’、‘譚家軍’、‘盧家軍’、還要被人家以少打多;若是碰上戚家軍,直接望風披靡,趕緊逃命要緊。
而且在群眾基礎方面,胡宗憲在給嘉靖的奏疏中,曾一針見血的分析道:‘為什麼以前年年抗倭,倭寇卻越抗越多?關鍵是老百姓沒活路,才有那麼多人鋌而走險,下海入夥;所以微臣這些年,做的最多的,不是指揮軍隊作戰,而是讓老百姓有活路,老百姓能合法的掙到錢,一家人不愁吃穿,誰還會剃了頭冒充倭人?’他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透過一系列減租減賦、保護私產、鼓勵工商、興修基建等開明政策,幾年下來,逐漸為大明朝挽回了失去的民心,而且市舶司的開設,更是讓士紳百姓不需要透過走私討生活,將倭寇賴以生存的基礎連根拔起,再不會出現老百姓主動給倭寇帶路,為其提供補給的難堪情形了。
倭寇們惶恐的發現,現在他們想要補充人手,都比以前困難許多,只能透過搶虜人口的方式來完成,可那些強迫入夥的老實人,豈能跟自願下海的亡命徒相比?戰鬥力下降也就成了必然。
幾方面綜合因素,抗倭形勢一片大好,現在山東、江浙、福建北部的倭寇基本被肅清,現在戰場已經南移到閩南、廣東一帶,離大明朝的錢糧重地越來越遠,對帝國的威脅自然也越來越小。
這讓嘉靖皇帝分外欣慰,對胡宗憲、戚繼光等人更是大加讚賞,不吝獎勵,甚至連嚴閣老也跟著沾了光……胡宗憲能以區區巡按掌東南六省軍務,與嚴閣老的破格提拔有直接關係。嘉靖每念及此,都會說嚴閣老為國選材,眼光確實是好。
在徐階看來,胡宗憲的存在,才是嚴嵩遲遲未去的關鍵所在,為了穩定東南局勢,嘉靖絕不會讓嚴嵩倒了,不然牆倒眾人推,砸死了胡宗憲,誰敢保證朝廷費盡舉國之力,死了幾十萬人,才取得的優勢,會不會出現反覆呢?
東南抗倭形勢一片大好,北邊的俺答卻很不老實,完全把大明北方數省,當成了自家的牧場,想來就來,想去就去,想殺就殺,想搶就搶;雖然朝廷已將剛剛服闋的楊博,派為三邊總督,直面俺答的主力,但蒙古人來去如風,避開楊博,盡情在遼東、山西、宣大這些地方劫掠,一樣讓大明朝焦頭爛額,卻只能忍氣吞聲,等著南方徹底平定,再掉回頭來收拾北邊。
問完了邊事,嘉靖問徐階道:“嚴世蕃的案子查得如何了?”
徐階早就等這句了,便一臉深思道:“三法司查得倒很賣力,只怕最後的結果不能服眾。”
“為什麼呀?”嘉靖道:“我大明朝還有三法司會審更高的級別嗎?”
“不是級別問題。”徐階小聲道:“是都察院、刑部、大理寺的三位堂官的身份……”
嘉靖明白了,緩緩道:“你是說,他們都是嚴閣老提拔起來的?”
徐階唯恐引得皇帝不快,輕聲道:“雖然嚴閣老不會要求他們網開一面,但三人受人之恩,難免尋思報答;哪怕三人秉公執法,也難免百官這樣去想,到時候給三位高官抹了黑,也對朝廷形象不利。”明明是損人的,卻說得全是為人好,這就是宰相的水平,除了高,還是高。
“你說的也有道理,”嘉靖想一想,點頭道:“可為了這麼點事情,難道就要調換尚書、都御史嗎?那也太兒戲了。”
“當然不用調換。”徐階笑道:“只要三位大人迴避就可以。”
“那有什麼用。”嘉靖道:“他們就算迴避了,別人也會說,他們的下屬畏懼討好上司,一樣會包庇嚴世蕃的。”
“總有一兩個人選,不會被人說閒話。”徐階輕聲道:“甚至只要有一個就可以了。”
“朕明白了……”嘉靖意味深長的看徐階一眼道:“你想說,不能只用嚴黨的人查這件事,對不對?”
“聖明無過於皇上,”徐階一臉坦然道:“微臣以為這樣才能顯示公正。”
“好吧,既然你這樣想……”嘉靖道:“有什麼人選推薦上來?”
“有左僉都御史沈默,才幹非凡,且與嚴家素無瓜葛,足以服眾,”徐階朗聲道:“臣舉薦其為查案專員之一!”
“沈默……”嘉靖尋思了好一會兒,才點頭道:“可以。”
與此同時,裕王府中,裕王朱載垕和他的五位師傅,在內書房中用寒食宴。按習俗,寒食這天是不動灶的,傳說是為了紀念小心眼的介之推,所以在這天禁止生火,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不過對富貴人家來說,這一天的寒食,不會委屈到嘴巴,反而是一次別有風味的體會。
只見那張餐桌上,擺著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點心有十三樣,稱為寒食十三絕,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哪會委屈到貴人們的肚子?
不過這幾位的心思,顯然沒有放在寒食上,而是在全神貫注的交談著什麼。
他們關係顯然已經到了隨意的程度,幾把椅子圍成一個圓圈,在一張小圓桌邊就坐。
裕王在上首的中間,高拱、陳以勤在他的右邊,沈默、殷士瞻在他的左邊,張居正甘陪末座,幾個人一邊輕啜著春酒新茶,一邊聽高拱咬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如果皇上非要廢長立幼,我高肅卿就一頭撞死在西苑門前,讓皇上看看人心何在!”說這話時,他兩眼圓瞪,鬍子都翹起來了,誰都不懷疑他真會這樣做。
“師傅,千萬不能做這種事,”裕王的聲音十分細弱,輕聲道:“哪怕我當不了儲君,您也得好好的過下去,大明朝就這點正氣了,可不能輕言斷送。”
“唉……”高拱鬱悶的嘆口氣道。
“皇上聖明,主意拿的正”張居正接言道:“不會輕易被那些人煽動的。”
“那可難講……”陳以勤沉聲道:“有件事兒,你們聽說過嗎?”
“什麼事兒?”眾人的目光全彙集過來,高拱道:“我說老陳,你就別賣關子了,快說吧。”
“聽說,皇上今年幾次跟左右說起,”陳以勤道:“想把皇位傳給兒子,自己當個太上皇,好專心修道……”
眾人聽了無不驚愕,裕王更是面如土色,結舌道:“真、真的?”
“空穴才能來風,”陳以勤道:“無風不會起浪。”
屋裡人陷入了可怕的沉默,他們都很清楚,如果嘉靖真的萌生退意,這時候撂挑子的話,那麼唯一有兒子的景王,就是唯一的繼承人,大家還瞎忙活什麼?還是早點辭官回家避禍來的正經。
但有一個人笑了起來,高拱不悅道:“張太嶽,你笑什麼?”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