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八十五章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不過真當他就沒有辦法嗎?

聯想到儒家的時候,他就想到了一個儒家的一個現狀。

春秋戰國,國家眾多,勢力分割。

隨之而來的就是諸子百家,百家學說,紛爭天下,各家學說的代表人物遊說諸國,希望君王奉行他們的學說理念。

一直以來,爭鬥最兇的從來不是什麼帝王更迭,改朝換代,而是學術。

先秦時期,諸子百家。

大秦一統,法家氣盛。

大漢橫立,獨尊儒術。

經歷大漢四百載,天下儒學盛行,儒道大尊,奠定孔聖之名。

當年的百家學說,大多黯淡。

可這樣就結束了嗎?

道家學說在漢朝初期衍生的黃老之學,魏晉時期的玄學,這些都無時無刻訴說著這場學術之爭尚未結束。

而且儒家雖然地位穩固,但也常有推陳出新。

唐代經學,宋明理學,陸王心學,這些都是後世一直爭論的東西。

“既然聖人誠心邀請,那我再推脫也不好。”

清靈聖人點了點頭,“出題吧!”

“聖人以為格物致知與知行合一,那個更正確?”

格物致知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這是極早時期的儒學思想,也是歷朝歷代都有爭論的事情。

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格物致知的具體內容是“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事故。”

“天理”主要是指仁、義、禮、智等封建道德,“人倫”、“聖言”、“事故”則是天理的闡發應用。

先明白道理,然後再去行動。。

宋代的朱熹便是極力堅持這一點,而朱熹在文道上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說,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宋明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學說對於後來的三朝都有極深的影響。

知行合一,明代的王陽明心學中一大重要觀點。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以知為行,知決定行。

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究竟是知先行後,還是知行合一,這個問題可是至今都沒有結果。

就好比我們學習,我們總是先學到知識,然後再去解題。

這樣自然沒有錯,但如果先知後行理解為先立下目標,然後再去行動呢?

很多人立下flag,但是並不會去做到,這種事情生活中比比皆是,這個時候知行合一就相對更加正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