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發現這樣改裝的成本實在太高,還不如直接造新船呢,也就放棄了大規模的改裝。
而且因為低幹舷以及而且也不太適合遠洋航行,派遣這些老船過去的實戰效能過低,還不如部署在本土沿海,充當近海防禦。
折衷選擇之下,大恆帝國裡才會讓克蘭級裝甲巡洋艦作為海外艦隊的核心戰艦,南方艦隊和西南艦隊這兩支海外艦隊的旗艦,都是克蘭級裝甲巡洋艦。
不少國家都找大恆帝國訂購了克蘭級裝甲巡洋艦,不過還沒有任何一艘外貿克蘭級裝甲巡航艦建成並交貨,這造艦需要時間的,而這種主力艦的建造工期更長,從船體施工再到舾裝最後交付,一般都要三四年時間。
因此現在克蘭級裝甲巡洋艦現役的,也就只有大恆帝國自用的。
因為該級艦便宜效能也不錯,而且改裝升級潛力較大,大恆帝國先後訂購了大批次的克蘭級裝甲巡洋艦,並持續升級改裝,第一批次四艘,第二批次五艘,去年開始又追加了第三批次三艘,一共有十二艘的建造計劃,每個批次都有較大的技術進步。
而大恆帝國的自用版本和外貿版本區別也極大,最主要的區別就是主炮了,大恆帝國的自用的克蘭級裝甲巡洋艦,都是配屬前後雙聯裝兩百毫米主炮,前面第一批次的是兩百毫米四十倍口徑主炮,後兩個彼此使用的則是兩百毫米四十五倍口徑主炮。
炮管本身不是重點,出口型號其實也是四十倍和四十五倍艦炮,重點在於射速。
出口用的都是傳統的半速射艦炮,因為大恆帝國目前可沒開放一百五十毫米口徑以上的大口徑速射炮出口。
而自用的則是大口徑速射炮,後面的第三批次更是採用了兩百毫米四十五倍艦炮,並搭配一體化炮塔,其射速相當恐怖不說,而且炮塔防護能力大幅提升。
自用和出口型號的裝甲也有所不同,出口型號目前都是採用羅海裝甲。
但是自用版本則是逐步改進,第一批次是羅海裝甲,第二批次是京州裝甲,第三批次已經是採用羅京裝甲了,雖然都是硬化裝甲,但是防護效能依舊有較大的差距。
如今派遣到列季王國的西南艦隊,所屬的四艘克蘭級裝甲巡洋艦,就是屬於第一批次的克蘭級裝甲巡洋艦,配屬羅海裝甲以及兩百毫米四十倍口徑速射艦炮。
配合這四艘裝甲巡洋艦一起作戰的還有兩艘夏林級巡洋艦和兩艘玉池級巡洋艦、八艘元林級驅逐艦。
其兩艘夏林級巡洋艦沒啥好說的,乃是普通的二等穹甲巡洋艦,只不過是採用硬化裝甲和速射炮等新技術而已,該款巡洋艦的原型艦其實大恆帝國自己建造服役的並不算多。
因為該艦定位一開始是配合,輔助裝甲巡洋艦進行前衛偵查使用,但是隨著海軍的變革,這種造價不便宜,但是防護和火力航速都不咋地,難以給裝甲巡洋艦太多的幫助。
大恆帝國海軍高層認為,裝甲巡洋艦乾脆單獨編組行動好一點,頂多搭配一些輔助作戰的高速偵查巡洋艦以及驅逐艦就行了,這種半吊子的二等巡洋艦沒啥卵用。
於是乎,夏林級二等穹甲巡洋艦建造僅僅兩艘後就停止了建造了,後來海軍不死心,對夏林級加強了動力系統,在夏林級巡洋艦的基礎上搞了個足足有二十五節的安林級巡洋艦,不過因為塞進去一大堆動力機組,導致價格極其昂貴,所以建造了四艘也就沒下文了。
所以該系列戰艦,其實一共也就六艘,而且基本都是派遣到海外,並沒有納入本土東海岸核心艦隊第一艦隊的作戰序列裡……
怎麼說呢,高不成低不就就是這款巡洋艦的尷尬所在。
但是該款巡洋艦的低速低配版本,在中小國家裡卻是很受歡迎,買的相當好,有十幾艘的訂單呢。畢竟對於中小國家而言,哪怕是低速低配版本,但是這種四千多噸的二等防護巡洋艦配上一堆的速射炮,已經足以配合主力艦作為高速兩翼艦隊使用了。
夏林級乃至安林級巡洋艦在大恆帝國海軍內部的不成功,直接催生了玉池級巡洋艦。
這個玉池級巡洋艦就有些特殊了,噸位不大,只有兩千八百噸,但是航速卻是極快達到了二十五節,最關鍵的以犧牲火力和防護為代價,同時拉長了船體,在提升航速的前提下有效的控制了成本,算得上是大恆帝國最近這些年搞出來價效比比較高的一款偵查巡洋艦了。
雖然該艦防護渣,但是人家卻是有水線裝甲帶的,其防護模式其實是模仿的裝甲巡洋艦。
只是裝甲帶很薄……基本扛不住中口徑艦炮,大口徑艦炮就更不用說了,也就能夠抵擋一下小口徑速射炮。
其主炮也只有七十五毫米四十倍口徑速射炮,不過數量不少,足足有十門之多。
該艦的戰術定位很簡單的,主要就是率領驅逐艦,進行高速偵查、外圍警戒,反雷擊作戰,同時率領驅逐艦發起雷擊作戰。
該型艦的戰術定位比較明確,同時大恆帝國海軍在夏林級以及安林級巡洋艦失敗後,也的確需求一款裝甲巡航艦和千噸驅逐艦之間的戰艦,來平衡艦種之間的差別,當然更重要的是,這玩意航速高的同時還便宜……
所以大恆帝國海軍建造了不少該級艦,作為偵查巡洋艦使用,並琢磨著繼續改進提升效能。
玉池級偵查巡洋艦便宜建造的不少,而元林級驅逐艦可就更多了,因為這玩意更便宜!
對於動不動大幾百萬的戰列艦,裝甲巡洋艦而言,元林級驅逐艦這種小傢伙便宜的很,大恆帝國海軍都是直接把這玩意當成了大型雷擊艦以及各種雜務船來造的,前後已經是建造三十幾艘了,乃是大恆帝國裡建造數量最多的一款千噸級以上的戰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