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楨點點頭,而後問道:“諸位還有何奏言?”
正月初一的大朝會,文武官員不論品級,皆可啟奏發言。
這是低階官員們一次露臉的機會。
若是把握住了,被陛下與朝中大佬們記住,往後仕途不說平步青雲,起碼能少走好幾年彎路。
話音剛落,人群中便站起一人:“臣有奏!”
此人韓楨沒甚印象,看他官服上的鸂鶒紋飾,顯然只是個七品官兒。
一旁的劉昌,用微不可聞的聲音提醒道:“陛下,此人姓蘇名迪,蘇軾之孫,蘇過之子,任進奏院編輯部郎中。”
“哦。”
韓楨微微點頭。
蘇迪朗聲道:“陛下心憂天下、胸懷萬民,微臣提議,當重啟登聞鼓!”
吳敏讚道:“此舉大善!”
趙鼎卻反對道:“不可,登聞鼓直達天聽,而百姓愚昧,陛下日理萬機,豈能把光陰耗費在家長裡短之中?”
有人贊同,也有人反對。
一時間,朝堂吵成一片。
登聞鼓!
據說,此鼓自堯舜禹之時就已設立,乃敢諫之鼓,凡欲直言諫諍或申訴冤枉者均可撾鼓上言。
歷朝歷代,皆有設立。
不過其他朝代的登聞鼓,基本就是個擺設,流於形式,有些朝代甚至對其嚴防死守,生怕老百姓拿這玩意搞事情。
比如明朝,一度將登聞鼓高懸於常人夠不著的位置,還派遣一大堆錦衣衛排成人牆以阻止人們靠近。清朝更是規定甭管鼓敲得有理沒理,先打三十板子,看誰還敢來扯淡?
唯獨在北宋,登聞鼓就設在宣德門外,不但可以隨便敲,而且誰都能敲。
該說不說,趙宋這一點做的比較好。
比如京師有個百姓丟了頭豬找不著,就乾脆擂響登聞鼓把宋太宗趙炅給敲出來了。
對於此事,《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十四·淳化四年》中有記載。
【京畿民牟暉擊登聞鼓,訴家奴失豭豚一,詔令賜千錢償其直,因語宰相曰:‘似此細事悉訴於朕,亦為聽決,大可笑也。然推此心以臨天下,可以無寃民矣。】
起初還好,沒幾個百姓敢去敲登聞鼓。可到了宋仁宗趙禎繼位後,一切都變了,京師百姓但凡有個家長裡短、鄰里糾紛也不去開封府了,直接來宣德門外敲登聞鼓,再發幾句牢騷解解氣。
久而久之,趙禎被敲的不厭其煩,乾脆把登聞鼓給撤了。
這就是為何要趙鼎反對。
真要放任百姓去敲登聞鼓,那官家一天十二個時辰,甚麼事兒都辦不成了,光處理百姓那些雞毛蒜皮的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