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0451【登聞鼓】

內閣稟奏完,接著就是戶部、吏部……

以前那套搞得神神叨叨,現在有了年末總結,文武百官對各部院都有了清晰的認知。

開始還好,朝堂上和和氣氣。

等到陳東彙報時,氣氛頓時就變了。

“今歲,督察院查處貪官汙吏六十五名,查處髒銀及抄家所得共計三十七萬餘貫。”

韓楨對貪官汙吏零容忍,貪汙千貫以上,直接誅三族。

千貫以下,流放。

六十五人,哪怕貪汙千貫的只有一半,按照誅三族來算,殺了也得有千餘人。

一時間,不少官員心有慼慼。

各部院彙報結束後,韓楨做了一番總結,旋即是關於明年的展望與安排。

韓楨端坐於龍椅上,朗聲道:“聖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朝絕不能如偽宋那般,寅吃卯糧,因此朕打算設立預算制度。自今歲起,各部院監寺、地方州府郡縣,在都需在年初時,為本部門計算好合理的預算,交由戶部與督察院審查。”

“往後,各地州府夏秋賦稅以及商稅,自行扣留預算,餘者再上交國庫。”

趙宋的政策,是重中央而輕地方。

常說北宋是舉一國之力供養一城,到底是怎麼個供養法,許多人並不知曉。

趙宋各地方賦稅,統統上交國庫,糧食、錢財、布帛等物資也全部運送到東京城,官吏俸祿等開支,由中樞一應撥款下發。

也就是說,地方政府是沒錢的。

這麼做的好處,是加強中央集權。

但壞處也很明顯。

比如修個橋、鋪個路這等惠及民生的好事,只能讓官員自己想辦法。

官員哪來的錢?

最後還不是隻能求到當地門閥士紳,地主富商的頭上,這就導致門閥士紳漸漸與官員產生利益糾葛。

官員想升官,博個好名聲,就得求助於這些地頭蛇。

再比如某地災荒,當地政府沒錢,只能上奏摺到中央。

奏摺送到京師,再經中書門下、皇帝審批,然後戶部撥款放糧,運送到受災當地,這一來一去最起碼也要一個月的時間。

一個月,得餓死多少百姓?

若當地官員處理不當,甚至還會引發暴動起義。

這也是為何,北宋一百餘年,起義如此頻繁的原因之一。

韓楨這個做法,確實整改了一系列弊病,可也不是十全十美的,當地政府有了錢,難保不會有官吏鋌而走險,上下其手。

所以,他才會讓督察處介入,配合戶部審查。

一旦發現呈交戶部的數目,與當地府庫賬目對不上,那就有樂子了。

“臣領命!”

一眾文武官員齊聲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