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七十四章 破甲彈

時間回到十日前。

四月初三。

立夏剛過,神京地區一夜的雷雨清早方止,留下清新溼潤的空氣。

洪範在天矇矇亮時出城,舉沙翼飛越地眼。

這湖渾圓剔透正如其名,如一隻碧色眼眸靜望長空,南北兩岸生著睫毛似的大片白蘆葦灘。

十六里長的雷國瀑布則淚痕般掛在它的眼角。

飛行一刻鐘,洪範尋了處無人野地降落。

西京密集的商務工作在半個月前告一段落,他回京待命後專注研發新的殺法。

三月卅,最新一期的天驕榜放榜,洪範位列第十七,被解天機給出防禦、控制、速度、射程、群攻等方面全面全能的極高評價。

先置自身於不敗之地,再針對性剋制對手短板——僅憑這一招,先天高手裡能勝過他的已經不多了。

而將眼光再往高處放,提升優先順序最高的必然是破壞力。

這些年洪範見了許多元磁高手,他們肉身強橫不遜金鐵,凝聚真元后更是渾然一體,類似於一輛能靈活飛行的主戰坦克。

以防禦力在同級別中相對孱弱的風曼雲作為參考,“炮”足以擊破其防禦,但也只不過是破防而已。

要對付“重甲”單位,洪範最先想到的兩種武器就是穿甲彈與破甲彈。

穿甲彈依靠動能破甲,首要條件是高初速,次要條件是類似碳化鎢或鈾合金這樣硬度與密度極高的彈芯。

以先天三合的修為,在充分蓄能與延長槍管的前提下洪範能打出的最大初速在千米每秒左右,與動輒五倍音速左右的常規尾翼脫穿差距太大,幾次嘗試都未能取得理想效果。

但隨著他將注意力轉移到“能量破甲”方向上,殺法便很快有了質的突破。

相比於依靠動能的穿甲彈,破甲彈結構更類似於傳統炮彈——彈內裝有圓柱形藥柱,透過爆炸後產生垂直於藥柱表面方向的高速高壓氣流進行破壞。

破壞裝甲的關鍵在於“聚能效應”。

該效應發現於十九世紀末,即炸藥爆炸後,爆炸產物在高溫高壓下基本沿炸藥表面的法線方向向外飛散。

基於這項原理,最早的破甲彈將彈內藥柱的形狀設計為帶有錐型凹陷,使爆轟產生的氣流向軸線集中匯聚,大幅提升速度和壓力的同時減小作用面積。

但聚能氣流效果還是太有限,直到二戰前期人們發現可以在炸藥的錐型凹陷上襯以薄金屬銅罩。

按照這一原理設計的破甲彈爆炸時能量集中在內凹面,壓縮銅罩使其碎裂後匯聚於軸線,凝成速度近三十倍音速的金屬射流衝擊裝甲表面,導致裝甲“液化”或“塑性流動”,形成線型穿孔。

打個不算恰當的比方,傳統內裝藥炮彈爆炸時類似花灑出水,早期破甲彈將其改進為單孔高壓水刀,而後期破甲彈則往高速水射流裡混了砂礫,穿透力的拔高可想而知。

以熾火真元代替炸藥,高溫燒結後的晶化砂礫作為金屬錐形罩,洪範瞄準十米外的巨石。

破甲彈飛射,擊中目標時二次引爆,明亮的晶砂射流不費吹灰之力貫穿石腹,把一米厚的石頭打裂成了四塊。

尋常岩石已不適合用來衡量這等侵徹力。

洪範自崖下山洞裡取來之前備好的三十塊神京鐵匠鋪出品的普通鍛打鋼板,每塊厚一公分,緊密迭合。

片刻後野地間又起雷鳴。

在先天高手遠超凡人的視角里,晶化彈體橫越五十米,在日光中切割出瀲灩水波,引爆於鋼板正中心。

洪範大步上前,見聚能射流在三十厘米的鋼板障壁上開出個尾指粗細的小孔,而後在山岩上窮盡剩下不多的能量。

考慮到手打百鍊鋼的效能最多隻有均值裝甲鋼的三分之一,當前破甲彈的侵徹力只能與二戰早期的小型反坦克炮相若,但無論如何已遠超普通元磁的防禦力。

陸續改進了半年的殺法終於完備,洪範卻不顯得激動,在鋼板邊定定站了好一會兒才想起記錄實驗資料。

一個時辰後。

他乘著黃昏回程,一過家門口就見到等待許久、面色緊張的沈鴻附耳來言。

“二少,你在珍羅館訂的蕭颯露到了……”

洪範聞言加快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