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這個歷史上讓中原的王朝吃過大虧的國家,終於滅亡了。
夏鴻升看著眼前的皇宮廢墟,心中感嘆道。
前面一步之外,李世民默然佇立在已成一片廢墟的高句麗皇宮,那殘存的高臺之上,放眼望著平壤城。
他臉色肅穆而沉靜,不知再想些什麼。
只是一身戎裝,被風捲起身後長長的披風,頗有一番“我站在,凜冽風中,劍在手,問天下誰是英雄”的意味。
想了想,又覺得這一句裡面氣魄吞天卻又流露著悲壯,顯得有些悲情了些。而應頗有一種“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般的波瀾壯闊,又自信無匹的情緒。
夏鴻升兀自有著自己的思索,一時間腦海中穿越時空,想起來原本的歷史,與如今的現實。便更加覺得感慨萬千。
原本的歷史上,隋唐兩朝征伐高句麗之戰,素來多有“不恤民力,勞師遠征”的非議,甚至於“封建軍事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的罵名。
然而果真如此麼?
翻開隋唐史,徵高句麗之戰,佔據著當時整個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隋文帝開始,中國就將征討高句麗做為國家的一項長遠戰略任務堅持不懈地執行,儘管多次面臨失敗,儘管可能導致國破家亡,可經歷了四代帝王,甚至中間有過朝代更迭的天下大亂,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們也始終沒有放棄一個戰略目標:消滅高句麗。
隋實際上間接亡於徵高句麗之役。而唐朝的天下是由太宗世民打下來的,作為一代明君,深知隋亡的原因。太宗繼位後,接受隋滅的教訓,行事處處小心謹慎,終生未犯大錯,天下出現少有的治平景象。可唯獨在徵高句麗一事上,英明的唐太宗卻和暴君楊廣如出一轍。
連性格有些怯弱的高宗,唯獨也在征伐高句麗這件事情上面無比強硬,誓要滅掉高句麗。
其實透過這一路的征戰,夏鴻升已經知道答案了。
大唐周邊,除了那些如今已經可以撇去不提了的西域小國之外,林邑,倭國,是被大唐納入了領土的兩個。而高句麗同這兩個國家全然不同。
高句麗得益於中原王朝,已然是一個封建的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了。但從這一點上,就遠遠超過倭國,林邑,甚至於已經被大唐所滅的突厥了。
高句麗的政體,階級性,種種規制,與中原王朝基本一致。在這個時代,這已經是非常先進了。
在大唐周圍的國家中,唯有高句麗,同大唐有相同的先進行。也意味著,他將是大唐最大的威脅。
突厥已經強大起來了,故而大唐才不得不先著手將突厥滅掉。否則,高句麗才應該是大唐最先要滅掉的國家。倘若任由高句麗一步步蠶食北方的土地,擴大他的國度,那麼成長起來的高句麗,將絕不亞於中原的王朝。一個規制、文化、階級性都與中原王朝一樣的國家,如果有了同中原王朝不相上下的土地和人口,那麼對於中原王朝的威脅,該會有多大!
六七世紀的高句麗對於隋唐,猶如前三世紀迦太基對於羅馬,十七世紀滿清對於明朝,二虎不可兼存,隋唐要想興盛,必除高句麗不可。
所幸啊!
夏鴻升深吸了一口氣,又緩緩的吐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