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緩緩的吸氣又吐氣,也被李世民聽見了去。
“賢婿何以長嘆息?”李世民也不回頭,只是問道。
“小婿心中幸甚。”夏鴻升對李世民說道:“高句麗沒了,大唐的臥榻之側,總算沒有誰再能造成威脅。只須經營遼東之時,往被派駐人馬,佔據庫頁之地,東邊的海岸線,便全在大唐的掌控之內了。”
庫頁,就是後來的庫頁島。此時也稱窟說,而因受黑水靺鞨控制,而黑水靺鞨將其稱作庫頁,故而大唐也常稱作庫頁。
“賢婿是說流鬼國?”李世民回頭問道。
夏鴻升點了點頭:“流鬼國所在之處,乃一天然海港,且縱是寒冬亦不會上凍。周圍更有如遼東般之肥沃的黑土地無數,值得為大唐所據。”
李世民點了點頭,頓了頓,又問道:“遼東經營,不比倭國、林邑。倭國、林邑都蠻夷不通教化,而高句麗、百濟之地,其民受我中原教化頗多,反而恐不易於同化。高句麗既滅,料想百濟也撐不了幾時。屆時朕離開遼東,賢婿以為,孰可擔當經略遼東之重任?”
“這……”夏鴻升沒想到李世民會問他讓誰留在遼東經營的問題,故而一愣。
稍微思索一下,卻又一時間也無合適人選。
戰爭是為了征服。可戰爭,又不僅僅是征服。
戰爭的目的,也絕對不是打勝了就好。
穩定局勢,鞏固成果,安撫民心,重塑秩序……太多後續的事情了,及至於據有其土,同化其人,使之成一國之民,有一族之心,這是相當複雜且困難的一件事情。
戰爭勝利是一回事,征服這個地方是一回事,擁有這片土地,又是一回事。
在高句麗而言,對於在倭國,在林邑,有許多不同的地方。這些不同,導致戰後對於高句麗的同化,難度要比倭國和林邑高的多。
倭國和林邑,都是十分落後的國家。這種落後體現在攻伐倭國的時候,倭國尚是奴隸制的國家,林邑尚不如倭國。因而那裡的百姓,本就已經對本國的統治者從心中有牴觸和抗拒,也有不敢表露的反抗和痛恨,並無多少國家的概念。而大唐只須給予這些尋常百姓一些大唐百姓本就有的,微薄的權利與地位,便足以令他們感恩戴德,足以收取他們的民心了。
而高句麗不一樣。
高句麗已經是一箇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國中百姓的地位,同大唐百姓在大唐的地位,幾乎無二。
因而也便多了些國家的概念和民族的歸屬感。
大唐想要真這裡收取民心,所需的努力要比在倭國和林邑要多得多。
而這樣一種狀況,該由誰來主持大局,才能有效的為大唐經略遼東,也的確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