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議論,見那人著急,另一人給他出主意:“現在知道也不晚啊,聽說誠運投遞每家分號都有代寫書信的人。你這是捎個口信,不用準備什麼,帶張嘴過去就能往出送信,簡單的很。”
“對的對的,我這就去。”那人對身邊幾人拱拱手,立即就要邁步。
臨走時心念一動,再看那邊交接的三個人,一個天青色坎肩的人扛包上了一條船。
這是完成了交接,那倆投遞小子要返回了吧?
那人當即就轉了方向,“我和投遞小子一起過去,就不用沿路打聽那麼麻煩了。”
在大家看來,只要是穿天青色坎肩兒的人,那就沒有投遞、轉運和其他夥計的區別,統稱運投遞小子就對了。
他這兒還沒走到投遞小子身邊呢,已經另有人湊過去打聽事情了。
慶州開業第一天,需要轉運的包裹不多,碼頭送包裹卻來了兩個人。
一個是慶州投遞行的夥計,也就是經過培訓的卓家小廝。
另一個則是張二柱帶來的、通州總號的兄弟。算是投遞行的熟練工,負責帶徒弟,以防新手在交接過程出現差錯。
這時有人上來問事情,兩個人回答起來倒是從容的很,你答一句、我答一句的,把好多人的問題都解答了。
回答包括:投遞行什麼時候開業的?投遞行的店面在哪條街上、什麼位置?郵寄東西有什麼保障、收費幾何等等……
人們想起什麼問什麼,兩人一一回答,竟是在這人群密集之地,妥妥的做了一輪廣告。
那個著急寄信的人,好不容易能插上話,說明他要和兩人一起回投遞行,有寄信需求時,誠運兩人這才脫離人群。
他們身後卻沒消停,在這處人流密集、往來頻繁之地,慶州設有投遞行的訊息算是個新聞,不疾不徐的往各處傳遞著。
送包裹的這兩人返回,除了碼頭上跟回來的那人,沿路又捎了一個寄信的人。
眼看時辰不早,投遞行陸陸續續又來了好幾個人。
這些人中,寄信的多一些。畢竟捎信方便,只要有意向,信又不是自己寫,身上帶有十幾個銅板便可。
郵寄物品卻是麻煩一些,總得把自家東西準備一番,才能來投遞行。
“照著這個情況,投遞行明日的客人或許比今日多一些。”卓靜蘭在後院,一邊看夥計們收工忙碌,一邊說道。
袁冬初站在她身邊,贊成道:“應該能多點。挺好,郵寄物品每天多一點,這樣的遞增,能讓夥計們有一個熟練的過程,出錯率小,還不影響生意。”
畢竟,有投遞需求的人,不會因為今天沒找到投遞行,明天就改主意不往外寄信寄東西了。
獨家的買賣就是好做啊!袁冬初很不厚道的想著,要是一直沒有競爭對手就好了。
投遞行一天的工作結束,孫掌櫃和充當夥計的一眾卓家小廝僕從留在投遞行。現在,慶州投遞行後院便是他們的住處,也算是前店後居,順帶的看店了。
卓靜蘭和袁冬初一直到投遞行關店,上了門板,這才坐馬車返回曾家。
她兩人在二門下了車,先回了客院。
距離晚飯時間不遠了,留在院裡的丫鬟告知,方大太太在曾家上房,和趙太太說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