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壯在認字方面很用心,透過各種方式,大約認得五六百個字。這在古代,不弔書袋的話,一些百姓之間的信件和文書,磕磕絆絆的就能全部看下來了。
沒進過學堂,沒用過一文錢的束脩,就有了這樣的成績,已經足夠他在很多人面前自豪了。
當然,和自家妹子秀春相比,他卻是差了很多。
雖然大壯是晚輩,但他的話依然得到老老小小的一致贊成。
袁長河聽著這一片的讚揚聲,腦袋都有點暈乎了,心裡美滋滋的。
秀春爹抿了口酒,感嘆道:“我家秀春前幾日告訴我,秦老爺帶回來的訊息,說京城好多讀書人都知道冬初姑娘的名字,都稱讚她心思靈透,有讀書的天分。”
說著,還很惋惜的搖頭遺憾:“只是可惜了,是個女孩子。”
秀春弟弟結實連忙接話:“這個話可不單單是我姐說的,縣裡好多人都知道。大家都誇冬初姐那個‘風聲’‘讀書聲’什麼的,都說有大才華的人才能寫出那樣的句子。”
小翠弟弟嗤笑他:“什麼句子?人家那叫對聯。虧你還認了好多字,連這也不知道。”
結實一點兒不在意,豪爽的一擺手:“不要較真嘛,反正就是這麼個意思。”
袁冬初屋裡也擺了一桌,是她們四個小姐妹,還有秀春娘和大嫂、小翠娘在座。
這邊沒喝酒,也沒有大家族那些規矩。
飯菜豐盛,幾個人一邊吃飯,一邊評論菜品的味道如何。然後就是嘰嘰喳喳的各自說話,講講遇到的事情和各地的風俗。
這裡面,秀春娘也很能得意一下,她跟著秀春和小翠輾轉各地,順帶照顧兩個女孩子的飲食起居。
好像有句話說過,最能展現各地風俗習慣的,便是當地的菜市場。
秀春娘走到哪裡,一定會光顧當地的集市,她見識到的各地風土人情自然比秀春和小翠還多。
這個經歷,讓她有了展示的機會,回來之後,沒少把街坊鄰里說的羨慕嫉妒恨。
這個時代,多得是一輩子走不出小鎮子的人。各種人對秀春孃的羨慕,甚至超過了秀春賺的工錢。
袁冬初今年出來,往南沒走多遠,便被潘再水喊回通州。之後便是致力於慶州和津州的投遞行,還真不如秀春娘瞭解南方的風土人情。
所以秀春娘說的那些,她倒也聽得仔細。
秀春娘有了這麼強力的聽眾,講得更加繪聲繪色。
袁家僅有的兩個屋子裡吃吃喝喝、說說笑笑,一直鬧到將近亥時,這才在小翠孃的提醒下收了攤子。
天色已晚,秦向儒這時已經從顧天成那邊回來,過來接自家媳婦。
秀春和小翠兩家人自是不方便趕夜路再回延浦鎮,這些都在預料之中,船塢那邊早已給兩家人安排了臨時住處,倒也不礙的什麼。
第二天就是年三十,過年嘛,闔家團圓。除非有特別要緊的事情,否則,大家大多會把精力放在自己家裡。
顧天成和袁冬初回來,對於誠運諸人來說,就是一件特別要緊的事。
把人迎回來,這件要緊事就算告一段落。
年三十這日早上,秀春和小翠兩家人過來告辭。
之後簡單寒暄幾句,約好了年後再見,兩家人便去冷清起來的碼頭,搭乘一條孤零零的擺渡小船,回延浦鎮去了。
接著就是秦向儒小兩口,也要在午時前趕回延浦鎮秦家老宅。
兩人過來告辭,周彩蘭很不捨的和袁冬初好一陣悄悄話,小兩口才乘坐馬車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