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8章 幽州(24)

他們剛開始看這個話本的時候,就是覺得有趣而已。

話本里的蔣學唯在最後關頭想起了怎麼破題,考上了舉人。這舉人的身份不上不下,算他好運,居然得了一個小縣令之位。

可是這小縣令的情況和祿豐縣差不多,窮村出刁民,縣城富戶為富不仁,對縣令的命令陽奉陰違。這老祖宗出的方法真是高啊!

到了下午,衙門門口的告示拍上就貼出好幾張大紙。

旁邊的老百姓倒是很快聚過來了,衙役就站在旁邊瞧著鑼鼓喊道:“快過來聽一聽,我們大人聽說了做豆腐的方子,快來學一學。還有這農具和織布機的圖,會做木工的趕緊來學學。”

哇,居然還有這種好事?大人將方子寫給他們?

一個木工路過聽到這話,急忙擠上去,哎呀,居然有圖紙。這農具就算了,一看就會做。這織布機圖紙可是好東西啊!

“那邊寫的是什麼?”一個百姓指著問。

衙役清清嗓子:“這是功德碑啊!”

“什麼功德碑?”百姓不解。

衙役得意地說道:“過年的時候,那慈幼堂不是被冰雹砸了嗎?要是有人願意花銀兩將慈幼堂重新建起來,就在慈幼堂旁立碑,寫明是誰捐贈的。”

喔,百姓明白。

衙役繼續說:“去年響水村和金利村之間的橋被大水沖垮了,你們過河不便,要麼做獨木橋,要麼繞遠路。大人也說了,要是誰出資造橋,就在橋旁立碑,寫明是誰造橋。以後誰路過這橋,都得感激一聲。”

一個老漢開心地說道:“那好,那好。”

衙役繼續念道:“你看,這些都是等人出資的,去年夏天,楊池村到縣城的路都被泥石流沖毀了,有誰修路,就在路邊立碑。還有這個,修建學堂的……”

以前縣令讓富戶捐錢,那些富戶都不肯,要麼捐很少,這如今卻積極無比!

看著桌子的那一疊紙張,全是富戶們過來認捐留下來的銀票,和認捐留下的收據和手印。

蔣學唯老祖宗的這一招“勒石功記”實在太妙了!哈哈!

陸師爺從來覺得自己那麼快活過,越看陶聆越順眼。希望陶凌致陶大人以後要多多寄信過來才是。

自願捐資和被縣令逼著捐資,自然不同。

一個富戶提筆寫信給遠方的親人,提到此事。並且表明自己修建了周圍幾個村子的學堂,一想到那學堂旁會立碑寫上自己的名字,真是覺得渾身都舒坦。那些小子們若是真的有人考上科舉,豈不是要念自己的情?

結果對方回信,他們縣城也在搞這些。他們出資修了水壩,不過是縣令硬要他們出資五千兩銀子修的。只不過有了功德碑,他們可以免稅五年。

隨著開春各地書信的來往,《格物月刊》第一期和第二期慢慢流傳開來,上面記載的做豆腐等方子也慢慢飛入了千家萬戶。

“這豆腐真是稀奇,只不過是豆子,就可以做出這樣的東西。”謝玉新指著小碗裡的豆腐。

白慕正好來找他,發現他正在喝下午茶,也跟著吃了一些。

“你家廚子可真有辦法,這翡翠豆腐看起來挺可口的。”白慕吃了兩塊,就放下手中的碗了。

白色的豆腐和綠色的豆腐切成小小一方塊,擺放在一起,看起來十分可口。

謝玉韜摸著肚皮:“等到雷大人要回幽州,父親宴請他的時候,不曉得會不會有這翡翠豆腐。”

他們以為只有藍版第三版會有一些美食、技藝之法,沒有想到第二版話本《我和我的老祖宗》裡的內容更加豐富。

蔣學唯剛到的縣城,附近的幾個村落剛剛發了洪水沒有多久,災後重建就落在了他身上。可是當地的富戶不配合,不肯捐贈。所以老祖宗的“勒石功記”使富戶們捐資,一家富戶幫助一個村,一個富戶修一條路的原則幫助老百姓。因為老祖宗還強調會出瘟疫,所以還到處用石灰消毒。

之後讓謝玉韜不理解的是,話本還用整整兩段話在描述怎麼給豬圈消毒。

然後為了發展生計,蔣學唯用了老祖宗教授的方法,教百姓做豆腐,提供豆腐的幾種菜式。還教了百姓怎麼用新農具和新的織布機。

如果藍刊第二版是話本,那麼彩刊那裡居然有農具、織布機的圖紙,也就是說可以免費學這些。

蔣學唯聽了老祖宗的話,十分重視災後重建工作,從富戶那兒薅羊毛,用來幫助百姓重建家園。

用石灰消毒,防止瘟疫後,還教大家怎麼養豬、養兔子。只是這些就佔據第二版三分之一的篇幅了。

故事到了這裡,本來皆大歡喜,可是來一個轉折。在蔣學唯來之前,就有一個偏僻的村莊已經發生瘟疫了,只是山高路遠,沒有流傳開來。如今卻蔓延開了。

眾人看到這裡,都很心急想知道結果。不過幽州那麼遠,等到下一個期刊寄來,還要很久呢!

用石灰消毒,預防瘟疫。他們是不是該準備一些石灰呢?然後提倡村民多養一些豬和兔子,稅收也多一些進項啊!這上面對於怎麼養豬、養兔子介紹得那麼多詳細,應該是可行的吧!

“哎呀,第三期月刊什麼才能發出來呢?這蔣學唯怎麼處理瘟疫呢?”謝玉韜有些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