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件和中國投資者有關的案子在歐洲鬧得沸沸揚揚。
尹傑與Marco討論後,覺得這個案子非常典型,把它製作一個案例能幫助有意向投資歐洲的企業家們瞭解文化差異的重要性,並從中領悟到投資歐洲投資的相關注意事項。
這案子的主角是一箇中國劉姓老闆,他在SD省經營一家木製地板企業,力行木業。
藉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力行木業在中國國內發展非常迅速,短短十幾年就從一個鄉鎮工廠發展成了年營業收入超五億元人民幣的中大型集團公司。因近年中國國內禁止濫砍濫伐,力行木業則搶先一步前往東南亞各國投資,其發展也非常喜人。於是,這個公司把目光轉向了人均購買力最高的歐洲市場,開始在歐洲尋找併購物件。
在透過各種朋友渠道打聽後,力行木業找到了F國的朗格公司。這個公司雖然規模中等,裝置老化,但在南美已經擁有兩座面積不小的林場。目前朗格公司正因資不抵債瀕臨破產。朗格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流動資金,而且無法從銀行貸款融資。劉老闆大喜,錢?我有啊!如果談判“聰明”一點的話,或許可以低價拿下朗格,那麼力行木業不僅得到位於歐洲的生產基地,也能得到現成的銷售渠道,更別說南美那兩座林場了。
這看起來是很划算的一件事:朗格公司可以授權國內生產其品牌的產品,這些產品雖然在中國國內生產,但經外國品牌“鍍金”之後,價格馬上就可以上一個臺階。原有的東南亞木材供應再加上朗格附帶的南美林場,公司生產的原材料就有保障了,以後完全可以“兩地生產,分割市場”——中國國內生產的產品主銷亞洲、東南亞、中歐等地,朗格生產的產品則在歐洲和美國銷售,這是多麼完美的前景!
於是,力行木業主動找到朗格公司,一番洽談後打算斥資買下朗格公司。
朗格公司的股東正在焦頭爛額呢,聞知此信欣喜若狂。然而這場交易卻受到了該公司工會的強烈反對。在艱難的洽談之後,力行木業簽署了一系列協議,作為《收購協議》的有效附件,其中包括的承諾有:兩年內不得辭退任何一名員工,所有公司高層保留職位最少五年,並得到業內較高水平的薪資,另外,公司將租賃高階轎車配給所有高層,時長為五年。...
交割之後,力行木業對朗格公司的生產設施進行了全力升級改造,原來老舊不堪的裝置全部變賣,之後與裝置供應商合作對所有生產線工人進行培訓,......在公司內部贏得了一片讚譽。同時加大力氣拓展銷售網路,並升級南美林場內的加工和運輸裝置... ...,也就在這個時候,力行木業才發現南美幾個林場的開採權早已過期,雖擁有林地但卻沒有資格享用,否則馬上就會觸犯當地法律......
劉老闆和南美林場所在地政府交涉無果之後,不得不斥巨資重新申請採伐權、道路使用權、......最終獲得一系列證書和採伐運輸出口資格。
此時這個專案的開支已經遠遠超出了事前的預算,力行木業的資金鍊變得驟然緊張起來。
為保證力行木業和朗格公司的生產經營都能順利進行,劉老闆馬上進行兩手準備:一方面借朗格專案為由向中國進出口銀行申請貸款,一方面與朗格公司高層管理團隊協商暫停租賃配給他們適用的高檔轎車,但他承諾一旦資金鍊恢復正常,這些轎車就會繼續租賃配發使用,同時也會將空缺這幾個月的租車費用折付給這些高管。
這麼說很有誠意了吧?如果在中國,肯定是可以獲得諒解的。
可這不是在中國!朗格公司這些高管並不滿意,堅持要求按照合同約定執行。
劉總非常生氣:“公司有了困難,不是應該大家共度時艱嗎?怎麼稍微變通一下都不行?我是老闆還是你是老闆?我跟你商量是給你面子,直接裁了這項福利又能怎麼樣?”他這麼說,也就這麼做了。
這一下子就捅了馬蜂窩,高管們覺得自己的權益受到了侵犯,開始找劉老闆抗議,劉老闆躲出去了。
於是,高管開始向工會申訴。工會出面要求洽商,劉老闆繼續迴避。他想:“冷一冷就過去了。”
工人開始罷工。
儘管朗格公司仍然在給所有員工按時發放工資,但工人在罷工,工廠全部停產。
這時候劉老闆開始發現事情不妙了,他乾脆回國,委託一家報價較低廉的律所與工會協調。因雙方訴求具有明顯差別,協調未果。
罷工開始走上街頭。
經工會和媒體渲染,報道上開始出現“毫無信譽的中國人”,“背信棄義的黃種人”之類的文章。
事態變得嚴重。當地政府開始介入此事,透過駐華使館聯絡到劉老闆,要求他親自到朗格公司處理此事。
劉老闆回到朗格公司與工會面談,願意滿足高管們的要求。但工會提出了新的要求,談判未果,罷工遊行仍在繼續。
劉老闆回到國內尋求銀行貸款。因力行木業在F國的投資引發了遊行抗議,影響惡劣,銀行拒絕提供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