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按察道:“沸沸揚揚,如何不知?”
李羨之道:“那海鹽縣的事,大人可知?”
胡按察問道:“海鹽何事?”
李羨之道:“下官的頂頭上司郝知府也趕了這陣風,要給魏氏修生祠,免不得向下面屬縣攤牌工費,數量還不在少數。海鹽知縣徵餉的手段稍嚴厲了些,逼得一些漁民下了海,做了盜賊,日前已有幾艘上船遭劫,如今坊間皆傳開了。此時本不該下官多嘴,實在是怕他再鬧起來,受苦的還是近海的百姓。”
胡按察聽完,立時知道事態嚴峻,暗想道:“若是朝廷聞之,不知其中隱由,必然怪我上次剿賊不力,致其死灰復燃,怪罪下來,莫說烏紗難保,便是項上首級,也不知幾時丟了。”一邊想,臉色已變得煞白起來。
李羨之見了,婉轉道:“其實修生祠亦用不了許多銀子,皆因郝知府恣意多徵,方有今日之事,大人掌兩浙監察,不可不問。”
胡按察乃是久經歷練的老官僚,如何不知其中深意?未幾便已想好對策,又與李羨之談了些閒話,問了問郝府臺攤派銀兩數額及海鹽漁民為盜是否屬實。
李羨之一一據實相告,談罷,已是正午。胡按察留飯,李羨之數般婉辭離去,回到寓處用飯,然後候著進見巡撫及布政使大人。無須贅述。
卻說胡按察送走了李羨之,一顆心高高提著,思索片刻,叫來一個心腹家人名喚胡服的,暗自往嘉興、海鹽一帶訪查。去了數日,胡服回來稟報,所說與李羨之無異,方才信實了。
於是一刻不停,揮筆寫就一本,預備發往京裡。又想,此時風聲尚未傳開,貿然彈劾,恐惹人猜疑。於是又將胡服喚來,命在杭州市井將嘉興府海鹽縣逼反漁民為盜的事傳了出去。這市井之中,乃是最喜傳閒話的地方,況且這胡服認識不少官衙門的僕役管家,因此未過兩日,便傳的各大小衙門裡洶洶攘攘起來。
巡撫大人知道了,即傳見胡按察,勘問詳情。胡按察將郝知府強徵餉銀逼反漁民的事添油加醋說了,直說的這位膽小軍門心驚肉跳,面無人色。然後,胡按察趁機將寫好的奏章拿了出來,請撫臺過目。軍門匆匆覽過,見將一切罪責都推在郝府臺身上,心神才稍稍安定。
胡按察道:“事不宜遲,當即刻發往京師,若被人佔了先,軍門大人與卑職皆難免了。”說著,請巡撫大人署名。
巡撫道:“署名便免了吧,到時上頭問下來,我自為你說話就是了。”
胡按察知道巡撫軟懦不能成事,也不勉強,當即辭了出來。欲將奏章送至驛站,又恐有甚閃失,於是回府,另寫了一封書信給京裡一位至交的劉御史,請他代為投遞。寫畢了信,令胡服懷了奏章及書信,並帶了份厚禮,快馬往京師去拜見那位御史老爺。
到得京師,胡服一刻不敢耽擱,徑直往劉御史府上來。花了幾錢銀子,請門首的二爺將信先送了進去。
不多時,那二爺出來道:“老爺叫你!”說完轉身入內,胡服連忙跟上,一同往裡走。穿過前進,到了二進上房,劉御史正候在裡面。那二爺回稟了一聲便退去了。
胡服入內相見,剛邁過門檻,便伏在地上,磕頭請安。劉御史命他起身近前答話。胡服卻不起來,跪行向前,到劉御史腳下又磕了個頭,方才起來,戰戰兢兢將奏章取了出來,雙手奉上。
劉御史結果,匆匆覽過,放在手邊。
胡服又從背上將一個包袱接下來,從中取出五十兩蒜條金恭恭敬敬放在奏章的邊上,道:“我家老爺一點心意,請劉大人笑納。”
劉御史見了眼前金光閃閃,立時笑道:“我與你家大人乃是至交,幫忙乃是應該,如何用的著如此厚禮。”
一面說,一面伸手拿起兩錠金子在手裡掂了掂,然後放在原處,道:“你回覆你家大人,就說他老人家信中所託,我自會竭力相助。”胡服得了回話,滿心歡喜拜辭而去。
卻說劉御史與胡按察交情匪淺,又得了五十兩金子,自然盡心相助。先是在心中反覆謀劃了一番。而後,花了十多兩銀子備了一桌酒席,將各部院中做言官的知己的好友都請了來,酒酣耳熱之際,將胡按察的奏章拿出來請大家一觀。
眾人不知何意,劉御史笑而不語。當日席散,自然無話。到了次日,劉御史便將胡按察的奏章與自己所寫的一本無關緊要的條陳一起遞進通政司。這通政司專掌內外奏章之事。但掌管本司之事的通政使大人卻是郝知府的同年,見了胡按察的奏章,見裡面多有牽扯,意欲將其暗暗匿下。卻不料劉御史日前已在幾位言官前露過訊息。言官的嘴歷來極快,此時早已傳開了。通政使大人風聞此事,稍作權衡,便分清了輕重。畢竟為這個不遠不近的同年惹上言官實在不是明智之舉。於是,通政使大人只裝做未曾看見,將奏章原封不動遞進了內閣。
此時,閣臣大多皆是閹黨中人,因此魏忠賢倒也放心。尋常之事便由閣臣批紅,遇著不能決的大事,才由魏九千歲出山。所謂無巧不成書,這日一向作威作福的魏九千歲忽然興起,要學事必躬親的諸葛武侯,親自跑到內閣來,要批摺子。
幾位閣臣皆是閹門出身,見親爺至此,自是百般阿諛,抹凳子、遞茶水,將其奉在大堂上,將厚厚一疊奏章跪送到案前。
魏忠賢手握硃筆,看一封,閣臣遞一封,不時還如同為老爺遞茶送水的侍女一般扭捏作態一番。批過幾封,恰好到了胡按察的那一封,看未過半,魏忠賢忽大怒起來,將硃筆往案上一擲,濺起點點硃砂雨,附近兩位閣臣的臉上立時如同各生了一臉紅麻子。兩位閣臣嚇了一跳,並不去擦臉,反而仰面堆笑,如同臘月寒梅一般,連連勸親爺息怒。
卻不知魏忠賢因何發怒,二位閣臣又如何去勸,請看下章。